圖1實踐隊與負責人合影 譚翌斐 攝影
圖2負責人與隊員進行交流 譚翌斐 攝影
圖3實踐隊員認真學習茶葉種植情況 譚翌斐 攝影
圖4隊員向負責人進行采訪 譚翌斐 攝影
“待到春風二三月,石壚敲火試新茶”。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古代文人墨客多喜愛茶。茶性恬靜淡泊,品茗宜優雅安靜之所。明代徐渭曾說:“茶宜精舍,云林竹造,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鳥間,清泉白石,綠鮮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里雙煙”。為了解“南茶北引”對于中國北方尤其是山東地區茶葉種植產業的影響,“魯茶尋源”實踐隊來到了日照莒縣小店鎮橫山天湖生態茶園進行調研實踐工作。
據了解,日照綠茶是中國最北方的茶葉,也是世界三大海岸綠茶之一。高緯度和沿海極大的晝夜溫差使得日照綠茶的生長較南方茶更為緩慢,也正是時間的積淀造就了日照綠茶更為豐富的營養成分和清潤回甘的栗子香。目前,“日照綠”已經成為山東本地人最愛的茶飲品種之一。
八月十日上午,實踐隊奔赴橫山天湖生態茶園,在茶園負責人的帶領下,隊員們先后參觀了橫山天湖生態茶園的種植區,品嘗了該茶園的特色綠茶,并且對茶園負責人就茶園歷史等若干問題進行了采訪。在實踐過程中隊員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茶農采摘茶葉的辛苦以及茶葉的來之不易。同時也不禁感慨于前人的高瞻遠矚。“去山里種茶。”這是毛主席與時任山東省長譚啟龍談起南茶北引時如是說到。如今那一片片綠油油的茶田,給小店鎮的茶農帶來了無數的財富。而譚啟龍同志敢于進取,務實擔當的品質也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在采訪中,許博文同學首先就茶園的發展歷史以及公司經營茶的發展歷史作出提問。負責人介紹到,“我們從2013年茶園開始種植茶樹,14年開始籌備建設生態茶園。2013年時只有200畝,只種植了兩個品種的茶葉。14年就務起來了,14年時就已經有6個品種了,其中自己籌備了4個品種。15年又增加了2個品種。之后每年都會新增品種。品種增多以后,如何選擇新增品種成了重要問題。一般我們看看那個品種比較適合北方種植,防治,凍害,抗旱,抗寒。根據這個品種的特征,我們選用這個品種。其中在北方抗旱,抗寒比較好的,我們發現只有一個,就是福云7,它的產量比較高,抗旱抗凍。大多數南方茶轉植北方成活率不高,因此品種選擇工作尤為重要。今年種植的有些品種還不太適應。有的品種喜歡大分量的水,但是它的產量比其他品種產量高一倍。我們的茶葉都是自己炒的。品質最好的是中北1號,但它的產量不高。有些品種質量好,但產量低;有些品種質量差,但它的產量卻高。”
隨后,許博文同學就茶葉的銷售渠道進行了提問。“銷售我們會在網上銷售,在淄博那一塊兒也有實體店。在銷售這一方面,政府部門,社會各界人士也會來大量購買。總體來說,就是實體店,網絡銷售,穩定客源銷售同步進行,客源以省內為主。”
對于橫山天湖生態茶園主營的綠茶,紅茶的口感問題,負責人是這樣講的:“這個我們也不好說,各種茶葉你都得自己細細品嘗。施肥,打藥,水質的不同,茶葉的口感也不相同”。
負責人介紹到,茶園從13、14年來,對于農藥的使用非常嚴格,一直在防治,直到實在防不住了,才開始使用農藥。不過這幾年防治下來,蟲子的數量有所減少。這邊主要是有草。茶園實際上是長草的,草和茶葉它們之間是友好伙伴啊。蟲子也有益蟲和害蟲,它們同時存在。具體什么時候使用農藥,茶葉到十月份存箱,比較重要。九月底,十月初打藥多。但一般三次就差不多,每七天一次。
最后,在問及茶園未來的規劃時,負責人提到,將來會將茶葉和旅游結合形成新的產業,如游客自己采摘,也會提供自己加工的體驗,只是現在還沒有搞起來。
“茶產業對于小店鎮的農民來說是一種支柱產業,如何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為當地的茶農提供幫助是我們本次實踐活動的重要主題”。隊長劉浩然同學這樣說到。飲茶思源,魯東南地區的茶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發揚這樣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從古至今,愛茶之心人皆有之。品一杯茗,思古說今。茶杯中飄出的不止那一抹茶香,更有中華文化傳承五千載歲月的源遠流長。
【作者:黃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