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瑤鄉特色“名片”訪腐竹廠工業7月17日,賀州學院和東莞城市學院青馬班志愿者們來到賀州市平桂區大平福興腐竹廠參觀學習,大平瑤族鄉古那村福興腐竹廠負責人嚴陽勇給青馬班志愿者們詳細介紹了大平腐竹的加工流程、加工技術以及加工腐竹時,如何解決腐竹不Q彈筋道、豆香不濃郁等難題。
圖為粵桂青馬班志愿者們因為迷路,正在求助路過的村民。通訊員 崔露露 供圖
跨越崇山峻嶺,在沒有信號和悶熱的天氣下,青馬班實踐團隊戰勝重重困難,來到了大平瑤族鄉古那村。在大平瑤族鄉古那村福興腐竹廠負責人嚴陽勇的介紹下,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全方面的了解了古那村如何在鄉村振興的戰略下,打造出“大平腐竹”這一品牌,拉動民營經濟加速發展。
圖為粵桂青馬班志愿者們在大平瑤族鄉古那村福興腐竹廠負責人嚴陽勇帶領下,正在參觀大平福興腐竹廠。通訊員 鄧春燕 供圖
賀州學院青馬班志愿者黃小麗聞到如此香氣撲鼻的腐竹表示,這樣一顆小小的黃豆,竟帶來了如此大的收益。大平鄉的“點豆成睛”,才造就了“大平腐竹”品牌,身為大學生的我們,可以利用學校“互聯網?”等比賽,擴大“大平腐竹”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讓“大平腐竹”的深加工產品更好的走出瑤山,走向世界,為其民營經濟的發展添磚加瓦。
同學們就如何通過打造特色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等問題和負責人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大平瑤族鄉古那村福興腐竹廠負責人嚴陽勇表示,“大平腐竹”是幫助村民們走上致富路的關鍵,是助推民營經濟發展的加速鍵。但制作工藝比較繁瑣,整個工序需要花費5-6個小時的時間。從豆子去皮,浸泡,磨漿,過濾,調漿,煮漿,挑膜,晾曬,到最后的烘干。每一步都嚴格按照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進行。嚴陽勇強調說,過濾時,為了廢物利用和環保,也會把豆渣免費送給農戶作為飼料進行喂養。下一步希望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把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
不忘為民初心牢記黨員使命7月17日,在廣西賀州市平桂區大平瑤鄉政府,賀州學院、東莞城市學院的青馬班志愿者們同大平瑤族鄉副鄉長孔令燦舉行了本次“三下鄉”志愿活動總結會議交流會。當日,參加會議的還有大平鄉里頭村第一書記李灝與賀州學院青馬班的班主任唐翠妃。會議總結分析了志愿者們五天中的收獲和不足,并為瑤鄉發展建言獻策,幫助志愿者們知來者之可追,提高了隊員自身素質,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大平瑤族鄉副鄉長孔令燦肯定了本次活動的成果,并對青馬班志愿者們表示由衷的感謝。她談及到,此次“三下鄉”活動志愿者們走進了瑤山,探尋民族團結融合發展新途徑。走進了基層,感悟了鄉村振興具體實踐。走進了黨史,堅定信念傳承紅色基因。要將瑤鄉特色“走出去”,又要將外來優秀資源“引進來”。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輕血液融入到大平瑤鄉來,助推瑤鄉產業發展,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吸引更多的青壯年返鄉就業創業,以此來更好的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孔令燦強調,針對志愿者們對如何更好促進“鄉村振興”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她會虛心反思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也十分期待和粵桂高校再次“邂逅”。
輕舟已過萬重山,前路慢慢亦燦燦。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令青馬班實踐隊員對于大平鄉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也為之后青馬班成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踐基地,雖然本次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青馬班志愿者們表示會再次走入大平瑤族鄉,用心、用力、用情去更好的服務基層,感受瑤鄉的獨特魅力,在祖國基層的大地上繼續發光發熱。
賀州學院外國語學院20商務英語3班譚敏榆發表感悟時講到,大家更應思索本次活動的意義所在,基層群眾獲得了什么,他們的問題和訴求到底是什么。而不是自己所得,他們的問題才是更應該關注的。她回憶到觸及靈魂深處的一件事,在入戶調研時,一開門,就和孩子們那渴望知識,期盼“飛”出大山的眼神對視了。她指出鄉村要振興,教育必先行。她堅信鄉村的孩子可以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她建議新時代新青年可以和當地政府搭建一個長期合作平臺,大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深入基層進行磨練,為當地教育注入青春力量。大平鄉民族學校的學生們也可以通過平臺遠程學習,并向老師們咨詢學習生活上的問題,助推當地教育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她強調,基層上的每個問題都需要用腳步去丈量,用實踐去尋找答案。
聚青年之力燃時代之光為檢驗實踐成果,勉勵更多的青年力量深入基層、扎根基層、奮斗基層。7月18日,廣西賀州市團平桂區委在廣西賀州沙田鎮馬東村和東莞城市學院、賀州學院青馬班成員、西部計劃志愿者們共同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總結座談會。當日,參加會議的還有馬東村各基層干部與賀州學院青馬班帶隊老師。
圖為沙田鎮馬東村村支書陳慶初發表講話。通訊員 湛樂 供圖
陳慶初介紹了馬東村的基本情況,主要以種植水稻、養牛為龍頭產業,重點的打造了小涼河等旅游景區。他強調了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重要性,談到馬東村是“馬鼻之戰”兩次戰役爆發的地點。他希望能把馬東村建成一個紅色革命教育基地,促進具備紅色文化底蘊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破冰農村紅色革命老區無人問津的新思考。
服務于平桂區委辦的西部計劃志愿者周德林表示,通過此次交流,深知一人之力雖小,然,若是千千萬萬股力量凝聚在一起,便會成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他鼓勵志愿者們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將自身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去。為祖國做貢獻,為西部建設獻力量,努力成長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追尋紅色革命記憶賡續青年中堅力量為進一步推廣紅色文化,打造當地紅色旅游業。7月18日,東莞城市學院和賀州學院青馬班志愿者們走進了廣西賀州市沙田鎮馬東村,和村委主任陳慶初探討了如何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時代大背景下,更好的將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二者“強強聯合”,令紅色革命老區重新綻放出時代新魅力。
馬東村是區級鄉村振興重點扶持村落,現主要以養牛和水稻種植為龍頭產業,青馬班志愿者們深入到基層一線,通過和村委主任陳慶初的深度溝通,了解到馬東村現如今的經濟發展、紅色革命老區及文旅產業等基本情況。引發了青馬班志愿者們如何利用專業特長將紅色文化融入到旅游業中,促進具備紅色文化底蘊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破冰農村紅色革命老區無人問津的新思考。
圖為村委主任陳慶初在“馬鼻之戰”戰場遺址向青馬班志愿者們講述“馬鼻之戰”的歷史故事。通訊員 崔露露 供圖
陳慶初表示,馬東村是歷史上發生“馬鼻之戰”的原地址。之后,賀縣便獲得了最終的解放。中共廣西黨史大事件中有詳細記載,這場戰爭在廣西紅色文化的畫卷上添上了濃妝艷抹的一筆。馬東村是一個富含純正紅色基因的革命老區,這里的每一寸土地,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
聽完革命先烈為了悍衛家國、拋頭顱灑熱血、勇往直前、奮勇殺敵的英雄故事后,志愿者們開始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賀州學院建筑與電氣工程學院21級土木工程1班的廖維志說,“紅色文化旅游的發展不僅能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而且能夠使大家更好的傳承革命精神。因此,應該加大對當地的紅色文化旅游的投入,引導當地建設好紅色文化旅游基地,作為一名退伍軍人,我更應該傳承好革命先輩們的優良傳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奉獻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走入文華社區,悟脫貧攻堅成效來之不易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與易地扶貧搬遷深度融合,共享鄉村振興戰略下易地貧搬遷政策的成果經驗,感受脫貧攻堅政策蒸蒸日上的魅力。7月18日,賀州學院同東莞城市學院青馬班志愿者們共同來到廣西第二大的易地搬遷安置社區—文華社區參觀學習。
她表示,文華社區由昔日的平房到如今的樓房,變化巨大。組織社區干部、駐村干部和社會化工作者有效解決了易地搬遷安置群眾的生產、生活、就業、醫療等問題。她強調平桂區作為后發展地區,應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脫貧人口進城就業,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產城、城鄉融合發展。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廣西賀州市平桂區文華社區主題教育館門口合影留念。通訊員 鄧春燕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