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黃山腳下,溪口村的老祠堂飄起了墨香。作為安徽中醫藥大學橘井團隊的一員,我跟著隊友們在這里開展"相約書香"志愿服務,二十天里,看著祠堂角落的舊書架被填滿,看著孩子們捧著書的眼睛亮起來,才懂"書香"二字,原是能種進心里的。
我們來之前,村祠堂的圖書室積著薄塵,幾十本舊書散亂地放著。第一天整理時,三年級的阿明扒著門框看,小聲問:"這些書能借嗎?"那天下午,我們把帶來的三百多本書分類上架——有帶拼音的童話,有講自然科學的繪本,還有我們特意選的《本草綱目少兒版》,封面上畫著卡通版的金銀花和蒲公英。阿明踮腳夠到一本《昆蟲記》,指尖在封面上摸了又摸,那模樣讓我忽然覺得,搬書時磨紅的手心都不疼了。
除了整理圖書,我們還開了"故事課"。隊友小陳講《神農嘗百草》時,把艾草、薄荷帶到課堂,讓孩子們聞氣味、認葉片,原本坐不住的孩子竟湊成一團,認真地數薄荷葉子上的絨毛。有天課后,五年級的小雅拉著我,從布兜里掏出本皺巴巴的筆記本,里面畫著她聽故事后畫的"藥材圖",歪歪扭扭的桔梗旁寫著:"像小鈴鐺,能治咳嗽"。
離村前,我們和村民一起給圖書室掛了塊新牌子——"橘井書香角"。阿明抱著那本《昆蟲記》來送我們,說:"等我看完,就把筆記借給新朋友。"風從祠堂門口吹過,帶著翻書的沙沙聲,我忽然想起出發前老師說的話:"志愿服務不只是給予,更是讓善意像書香一樣,慢慢散開。"
這段日子里,我們沒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只是把書擺進了孩子們夠得到的地方,把故事講進了他們聽得懂的心里。而那些被書香點亮的眼睛,終將成為山間最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