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理學子三下鄉社會實踐心得:脊獸的傳承與發展困境
2023年7月14日,蘭州理工大學“逐夢冀縣”實踐團成員抵達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永安村進行了為期七天的脊獸方面的調研和采訪工作。在來之前,我們了解到于2006年,甘谷脊獸制作技藝被省政府列為甘肅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甘谷脊獸第四代傳承人張云中、張啟云等不斷擴大制作規模,收徒帶徒傳授技藝,帶動村民以此為業,通過脊獸制作走上了小康之路,這與鄉村振興戰略不謀而合。

圖為非遺傳承人制作的脊獸工藝。通訊員:連璐虹 攝
在此次社會實踐中,團隊走訪了永安村了解瓦片的制作流程和發展史;通過采訪大學生返家鄉繼承祖輩手藝,了解傳承非遺的困難;體驗燒窯制作瓦片體會手藝人的艱辛;拜訪脊獸制作大家王師傅,觀摩并簡單參與脊獸制作等。

圖為團隊成員走訪村內老人。通訊員:劉永強 攝
到達永安村后,我們注意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燒制磚瓦的設備:窯、模具、炭等等。我與當地村民聊天時了解到磚瓦在互聯網的浪潮下,一部分年輕人能夠揚帆起航,通過直播等方式將產品賣出去,但是老一輩的人對互聯網并不是很了解,不能利用互聯網來拓寬銷路;再者由于機器化的生產普及,人們從價位和便捷度考慮更偏向于尋找機器制造,手工制造磚瓦雖品質好,但是價格和產量以及知名度無法保證,受到沖擊較大,面臨的挑戰也大。對于該問題,當地可采取電商經濟,集體培訓,統一當地的磚瓦質量,再通過電商將磚瓦統一銷售,解決當地老一輩人無法享受互聯網紅利的問題。同時當地磚瓦產業老齡化嚴重,青壯年外出務工上學居多,手藝傳承發展受限,需提高該產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圖為團隊成員體驗燒窯過程。通訊員:王明晟 攝
在當地縣委和村委的支持和幫助下,我們聯系到了當地大學生返鄉創業,以個人推動鄉村振興,助力家鄉發展的張師傅。我們對張師傅進行了專訪,在訪談中張師傅提到這份非遺技藝需要有人來傳承,他想通過他自己的努力讓這份技藝走出大山,走出鄉村,走向全中國。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張師傅對古舊磚瓦非遺傳承的決心和堅守,也看到了鄉村振興發展的兇猛勢頭。我們也應該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服務社會,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返鄉大學生。通訊員:連璐虹 攝
在來到永安村之前,我不了解脊獸,也不知曉脊獸的用途,只覺美觀。在長達七天的走訪和調查后,才知道是自己過于膚淺了。師傅們告訴我脊獸是中國古代建筑屋頂,一般是以仙人騎鳳排頭。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塊瓦件。我也確實在張師傅的脊獸制作作坊里看到了仙人騎鳳,還看到了狎魚、獬豸、狻猊等脊獸,堪稱巧奪天工。我們在了解了脊獸制作工藝和樣式后,我們決定去實地觀察脊獸的用處,我們深入到各家各戶,去觀察脊獸的用途:首先它能保護建筑,放置脊獸的位置是屋頂與山墻相接的樞紐,用脊獸密封,防止雨水滲入建筑主體;再者它還具有象征意義,古人認為氣吻可以噴水下雨,所以把它的形象放在屋頂正脊的兩端,祈求這位雨神能為人們消災滅火;再者還能化屋頂,脊獸的安置,使整個建筑的造型既剛毅又富于變化,達到了莊重與生動的巧妙結合。脊獸的用處也可以用在文物修復,了解后我才深刻意識到,脊獸在中國歷史上占據了很大的存在。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委會合影。通訊員:連璐虹 攝
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已然結束,但它帶給我的影響卻遠遠沒有停止。社會實踐是我們從校園邁入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鍛煉環節,也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體現。參與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讓我收獲頗多,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我相信自己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非遺傳承者,為保護和傳承我們民族獨特的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我也將積極參與以后的社會實踐活動來鍛煉自己。(通訊員:連璐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