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敬文書院:“吳聲悠揚·鄉音筑夢”社會實踐團隊寒假成果豐碩
時間:2025-03-17 閱讀:
(通訊員:羅惠吉 高溪)歲序更替,華章日新。在剛剛過去的寒假,江蘇師范大學敬文書院“吳聲悠揚·鄉音筑夢”社會實踐團隊堅守初心,勇擔使命,圍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陽山歌”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傳播展開深度探索,以文化解碼、技術賦能、傳播創新的三維實踐體系,探索出非遺在智能時代的活化路徑,彰顯新時代青年以科技創新守護文化根脈的使命擔當。
一、文化根脈的立體化挖掘
團隊成員放棄寒假休息時間,深入地方文化研究。一方面,系統梳理本土文獻典籍,構建涵蓋《河陽山歌集》《吳語聲韻考》等12部地方文獻的專題數據庫,為河陽山歌研究提供扎實文獻支撐;另一方面,開展為期30天的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龔曉東等7位代表性藝人,形成2萬余字口述史記錄,為河陽山歌傳承留下珍貴一手資料。同時,運用AI語音識別技術,建立包含300余小時原生態演唱的數字化檔案庫,讓河陽山歌以數字化形式得以保存。
二、技術賦能的創新性計劃
團隊積極探索技術賦能河陽山歌傳承。計劃開發“AI山歌創作系統”,實現傳統曲調與當代語料的智能匹配,產出《新時代河陽新韻》等18首創新作品,為河陽山歌注入時代活力;構建“三維動態歌譜”技術模型,將傳統工尺譜轉化為可視化互動程序,爭取獲國家版權局軟件著作權登記,讓傳統歌譜以新穎形式呈現;設計“方言語音博物館”微信小程序,集成AR實景山歌展演功能,用戶覆蓋全國23個省份,讓河陽山歌通過手機屏幕走進千家萬戶。
三、傳播矩陣的多維構建
在傳播方面,團隊多點開花。策劃“山歌數字孿生”項目,通過動作捕捉技術復現非遺傳承人表演技藝,相關視頻網絡播放量突破500萬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制作《山歌DNA》系列微紀錄片,運用大數據分析實現內容精準推送,讓河陽山歌故事走進觀眾視野;發起“方言守護者”行動計劃,開發智能語音跟學系統,累計吸引2.3萬名青少年參與線上傳承,為河陽山歌培育新一代傳承力量。
四、實踐成效
經過寒假期間的不懈努力,團隊取得顯著成效。與當地河陽山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與民間演唱家達成動態合作,為構建河陽山歌多模態資源庫打破資源壁壘;完成《數字孿生場域中的文化記憶書寫——河陽山歌多智能體協同傳承模型構建》調研報告1篇,已投稿期刊;促成1項校地合作協議,形成傳統文化創新轉化的示范效應。
江蘇師范大學敬文書院“吳聲悠揚·鄉音筑夢”社會實踐團隊以青春之力、科技之能,為河陽山歌的傳承發展注入新活力,為非遺保護提供新思路。未來,團隊將繼續堅守初心,砥礪前行,讓河陽山歌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迷人的光彩,為文化傳承貢獻更多青年智慧與力量。
作者:羅惠吉 高溪 來源:江蘇師范大學敬文書院“吳聲悠揚·鄉音筑夢”社會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