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積極響應團中央關于大學生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以及宣傳與深度挖掘、創新郎溪儺面文化,合肥工業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探秘郎溪儺面,傳承古韻匠心”實踐團隊于7月15日赴郎溪縣,以郎溪儺文化為切入點,就郎溪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非遺歷史文化進行系統而詳實的調研。
圖一 團隊與校內合影(楊海 供圖)
探古韻于千年,繪新聲于當代
在郎溪縣文化旅游局與文化館開展調研第一步——“談”,團隊深入非遺腹地,于千年文脈中探尋儺面文化的獨特氣韻。圍繞非遺歸屬、保護機制與產業路徑,團隊與孫科長展開深入交流。據介紹,“跳五猖”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其靈魂所在——儺面具,不僅是祈福驅邪的民間信仰象征,更是鐫刻著鄉土記憶與文化認同的精神符號。盡管傳承體系日漸完善,但仍面臨傳承人老齡化、資金不足等瓶頸。隨后,團隊展示了融合Q版儺面元素的文創扇面,并提出以3D建模、AI創意賦能非遺傳播的新構想。古韻與新潮交織,傳統與科技對話,激蕩出儺文化走向當代、走進人心的新希望。
圖二 團隊與孫科長進行訪談(陳俊鵬 供圖)
循河而行探古埠,承家傳道續文脈
實踐團隊走進定埠古鎮完成調研第二步——“訪”,“一訪”之旅,便是探訪胥河之畔。在呂觀林會長的引導下,穿梭于古巷舊宅之間,探尋這片“古埠遺風、文化重鎮”背后的厚重歷史。自伍子胥開鑿胥河以來,定埠便以水興埠,以文立鎮,河流不僅滋養一方百姓,更承載著代代傳承的文化血脈。步入莊重肅穆的呂氏祠堂,隊員們深切感受到家風家訓的力量。祠堂內典籍林立、規訓嚴明,“忠孝廉潔”早已融入族人血脈,成為世代不輟的精神箴言。呂會長指出,呂氏祠堂不僅是宗族信仰的象征,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呂氏家族薪火相傳,深植非遺沃土,于“跳五猖”等民俗中寄托祈愿,化風俗為文化,成就郎溪一方古韻傳承。
圖三 呂會長帶領隊員參觀呂氏祠堂(陳俊鵬 供圖)
走訪五猖館:觸摸儺戲的歲月與新生
郎溪的“二訪”之旅,繼呂氏宗祠后,再抵國家級非遺“跳五猖”傳承地五猖館,館內儺面、服飾承載歲月痕跡,訴說五猖戲輝煌,那句“東西南北中,五猖佑五隅”的老話,道盡文化祈愿,讓成員觸摸到非遺的厚重與鮮活。周館長,作為儺舞第一人,他退休后仍深耕傳承,帶團隊進校園培育20余位年輕一代傳承人,現場示范的“和尚”角色動作更顯技藝深意。如今儺戲走出安徽、走進校園,在年輕一代的親身體驗中,這門古老藝術正煥發新生機,為此次“二訪”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此次“二訪”,從宗祠古韻到儺戲活態,仿佛沿著文化脈絡完成一場深度巡禮,既見歷史沉淀的厚重,更感傳承不息的溫度,真是真切,刻骨銘心。
圖四 周國平先生向隊員講述跳五猖(陳俊鵬 供圖)
譜寫郎溪文化藝術,成就人民詩與遠方
在郎溪縣新建的文化藝術中心,團隊開啟了探索之旅的第三步——“觀”。從仍在緊鑼密鼓建設中的博物館,到已投入運營、好戲連臺的大劇場;從口頭相傳的民間故事,到檔案典籍里的文字記載,郎溪的文化藝術正循著時代的脈絡,穩步向前,徐徐鋪展。
這里的每一處文化場域,都承載著獨屬于這片土地的藝術基因。那些源于生活肌理、脫胎于人民智慧的文化印記,終將回歸大眾、融入日常,構筑起郎溪人共同的文化家園,成為一張亮眼的地域名片。未來,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藝術必將繪就更壯闊的畫卷,讓每一位郎溪人在尋常日子里,都能觸摸到家與故鄉的溫度。
圖五 團隊參觀博物館(陳俊鵬 供圖)
合肥工業大學“探秘郎溪儺面,傳承古韻匠心”社會實踐團隊的儺面文化探索之旅,雖將在這片土地畫上句點,但這里的文化傳承與非遺故事,永不謝幕。團隊以“談”知文化歷史、以“訪”尋傳承蹤跡、以“觀”曉文化發展,一步步走近這項國家級非遺文化,一步步邁入文韻郎鄉,在實踐中觸摸儺面背后的古韻匠心。此行不僅是為了深入探索儺面文化的底蘊,更希望為這項古老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注入青春力量,讓更多人認識儺面、了解儺文化,助力這顆非遺明珠在新時代的天地里,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合肥工業大學(趙勝澤 高彬峰 張政 王鑫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