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8日,塔里木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夏安食語宣講團”懷揣“食安為民”的熾熱初心,奔赴新疆阿拉爾市多個社區與連隊,開展“學農產品知識,保食品安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這片邊疆熱土上,青年學子躬身力行,將專業知識化作惠民甘露,為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貢獻青春力量,在服務基層的生動實踐中淬煉時代擔當。
深入街巷:科普課堂里的民生關切
在安居社區,一場別開生面的露天科普課堂拉開序幕。烈日炎炎,擋不住宣講團成員的熱情與居民求知的渴望。團隊成員手持精心設計的海報與手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晦澀的食品安全知識轉化為“夏季食物如何保鮮”、“隔夜菜怎樣處理才安全”等生活貼士?;訂柎瓠h節,孩子們踴躍舉手,清脆的童聲與成員耐心的解答交織,現場氣氛熱烈。一張張笑臉,一次次正確的回答,傳遞著科普的星火。
情系桑榆:方言講述中的精準守護
走進十團十六連村委會,宣講團的目光聚焦在老年群體。面對白發蒼蒼的鄉親,成員們特意放慢語速,操起親切的方言,圍繞“米面油如何防蟲”、“剩菜剩飯怎么存”等日常關切,結合生活實例娓娓道來。老人們圍坐一旁,聽得格外專注,不時點頭稱是。當成員遞上印有知識要點的宣傳單和實用的肥皂、抽紙時,一位老人緊握著材料,動情地說:“娃娃們講得好,都是咱用得上的真道理,得讓街坊都曉得!”這份樸素的認可,是對團隊精準服務最溫暖的褒獎。
流動旗幟:步履不停的知識傳遞
為讓科普之風吹得更廣,7日下午的阿拉爾游泳館周邊,出現了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宣講團成員化身“行走的科普站”,手持宣傳品,主動走向納涼的市民、過往的行人,聚焦冷飲食用安全、生熟分開處理等夏季高發問題,進行“一對一”的微科普。翌日,在屯墾文化公園的林蔭道間,團隊成員利用居民散步小憩的間隙,開展“邊走邊講”的靈活宣講。這份主動送知識上門的誠意與創新,贏得了市民們的一致點贊。
初心烙印:實踐沃土上的青春誓言
五天的奔忙,結出豐碩果實:累計開展宣講5場,覆蓋3個社區、2個連隊,惠及群眾400余人次,發放資料400余份,回收有效問卷300份。調研數據清晰印證了成效:活動后,居民對“隔夜菜儲存標準”等關鍵知識的知曉率從活動前的32%躍升至89%!這不僅僅是數字的攀升,更是健康防線在基層的切實筑牢。
“站在社區廣場,看到鄉親們恍然大悟的眼神,我們深刻感受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就是把專業知識轉化為群眾聽得懂、用得上的護身符。”團隊負責人動情地說。實踐期間探索的“流動課堂”模式,正是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的有效嘗試。
活動的尾聲,在屯墾文化公園,一場“共筑食安防線”的承諾簽名將實踐推向高潮。居民們鄭重地在印有“關注食品安全,共享健康生活”的橫幅上簽下名字。一筆一劃,力透紙背,不僅是對知識的接納,更是對健康生活的承諾,是塔大學子用青春踐行服務宗旨、賦能邊疆振興的鏗鏘誓言。
此次“夏安食語”之行,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傳播,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與初心的淬煉。宣講團成員們紛紛表示,將把基層的期盼、實踐的感悟銘刻于心,讓“食安為民”的信念融入血脈。未來,他們將繼續深化“食品安全邊疆行”項目,以更扎實的專業學識、更熾熱的服務情懷,在守護人民健康、服務鄉村振興的壯闊征程中,奮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青春華章!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收獲與承諾,塔大學子將從邊疆沃土再出發,讓青春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文/劉璠 茍令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