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紅色資源,講好“大思政課”
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各地紅色革命基地時,曾多次強調要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紅色文化以紅色精神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以紅色精神為根源,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精神支柱。為此需要走進社會實踐,用“活”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今年暑期,陜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鄉”約一起,開展”追憶歷史印記,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追憶歷史印記,傳承紅色基因,用”活“紅色資源來講好新時代”大思政課“。
深耕思想田野,豐富育人載體“‘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座革命紀念館就是一個紅色基因庫,一件紅色文物就是一本歷史教科書。暑期活動旨在讓學生融入實踐活動,深耕思想田野,促進革命文物發揮教育功能,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融合發展,切實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走深走實。
走進紅色文化體驗基地,參觀革命鮮活實物,重溫黨的百年歷程,師生一齊參觀了中國近現代史展覽館,這里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到今天近百年來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用大量的文物及豐富多彩的紅色題材展示了建黨初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各個時期黨的光輝歷程,使人身臨其境,心靈備受洗禮,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師生文化體驗,豐富了育人載體。
增強紅色文化輸入,厚植濃濃家國情懷以德為師,讓身邊先進典型”帶路“,他們的革命事跡最感染人,鼓舞人,帶動人,新時代思政課也應樹立”德高為師“理念,暑期活動旨在聆聽紅色故事,輸入紅色文化,厚植家國情懷,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教學”主渠道“。
尋訪漢臺區河東店鎮張寨村黨員之家,聆聽老黨員故事,增強紅色文化輸入。通過尋訪四名老黨員,聆聽他們的革命故事,了解他們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一句句“黨為人民好”讓師生切實感受到過去的一百年,黨向人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人民真切地感受到黨始終為人民著想,學生也深刻體驗感悟革命傳統,厚植濃濃愛國情懷。

善用“大“資源,匯聚”大“合力馬克思主義學院優勢和特色之一是將學科研究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通過暑期社會實踐,根植于漢中這片紅色沃土之上,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精神價值與時代價值,匯聚“大“合力,全面推進紅色資源與思政課教學充分融合。同時學院也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在“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指引下,形成了“厚基礎、重理論、強實踐、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所以在調研學習之后,學院組織實踐成員積極發掘中國元素,融合紅色資源,指導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將紅色革命故事,老黨員光榮事跡,英雄楷模精神等融入課程設計中,用“活“紅色資源,講好“大思政課”。
在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國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是高校發展思政教育的重點。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學院師生也旨在進一步挖掘和發揮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功能,增強大學生對紅色革命的接受成效,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培根鑄魂,價值引領的作用。
千帆競渡,奮楫者先。未來,陜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將組織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把思政課堂搬到更多現實場景中,形成覆蓋課堂,校園,社會三者一體的思政大課堂,匯聚社會育人合力,達到耳濡目染,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