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了解、宣傳苗族文化歷史,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支部共建聚合力,民族團結心連心”“三下鄉”社會實踐團于2023年7月13日來到了重慶彭水縣苗繡館。
走進苗繡館
成員們在工作人員帶領下認真參觀了苗繡館精美的服飾制品,從一件件精美的手工制品中了解到,苗繡被稱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詩”、中國服飾史上的“活標本”,它就像裹著神秘面紗的女子,承載著幾千年的文化沉淀,又像是時光里的生命之花,讓我們透過苗繡看到華夏文明的傳統美、時尚美。
(苗繡工藝品展示)
(實踐團成員參觀苗繡館)
對話傳承人
2006年苗繡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也很榮幸的采訪到了苗繡非遺傳承人——李紹玉。李老師生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普子鎮,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項目《彭水苗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4月李紹玉成立了以苗繡文化為主的重慶市榮玉苗家刺繡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對彭水縣建卡貧困戶、留守婦女、刺繡愛好者、閑散勞動力等進行集中免費苗繡技藝培訓,并建立了彭水縣婦女手工苗繡培訓基地,為當地婦女增加了一門脫貧致富的技能。
(實踐團成員采訪非遺傳承人)
李老師還告訴我們,每個苗族支系穿的服裝都代表一種語言,如果苗繡要走得更遠,既要堅守原汁原味的苗族刺繡文化,也要在堅守中創新,積極探索苗族刺繡與現代服飾的融合發展之道。
(非遺傳承人講解傳統苗族服飾)
體驗苗繡工藝
訪談結束,成員們在李老師的指導下親自體驗了苗繡工藝。傳統苗繡以幾何圖形的組合和花草為主,苗繡有眾多針法,如平繡、辮繡、結繡等十余種,李老師說她最快的速度繡完一只完整的蝴蝶需要兩個小時左右,足以看出苗繡技藝的精妙和底蘊的深厚。
(實踐團成員體驗苗繡)
通過此次活動,成員們進一步認識到這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產不僅僅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們身上的責任,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歷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手中,我們將積極發揮專業特長,繼往開來,開拓創新,讓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