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12日,西北民族大學赴新疆“文鑄火洲”紅色文化宣講實踐團來到新疆吐魯番,通過實地走訪、交流、學習及宣講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團隊成員通過參觀“私人博物館”、努爾丁書屋、新城西門村、吐魯番博物館、蘇公塔、囊產業園、勝金鄉華夏村、黨校、葡萄溝、坎兒井、清代糧倉、吐魯番融媒體中心、吐魯番圖書館、吐魯番文聯等地,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品味當地風情及產業特色;聆聽紅色文化故事、傳承紅色精神;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領悟鄉村振興之路背后的意義;實地了解現階段農村發展狀況,傳播推廣紅色文化等。
1.品當地風俗,尋歷史足跡 想要加深對一個地方的認識,提高對于一個地方的了解程度,走進當地最具有深厚文化氣息以及文化底蘊的地方再適合不過。此次三下鄉活動,西北民族大學赴新疆“文鑄火洲”紅色文化宣講實踐團走進私人博物館、吐魯番博物館、清代老糧倉、坎兒井民俗園,領略當地風土人情,品味當地的歷史文化。
私人博物館,又稱“依明民俗收藏屋”,是一個維族老爺爺的私收藏館,館內收藏的大多是維族人的日常生活用具。馬燈、氈靴、錫壺……把屋子外裝扮得格外具有風味,就像來到了阿拉丁的神話世界,在這里,可以捕捉到當地人民生活的氣息,品味當地的風俗。
吐魯番博物館是“一本鮮活的百科全書“,它是絲綢之路文明的薈萃,通過博物館珍藏的文物,感受到這片大地發生過的滄桑巨變,重溫各族先民曾經創造的文明與繁榮。通過走進二層的的歷史通史展廳中,觀看出土的文物,觀察每件文物的來歷和聆聽對于當時人們生存環境的解說,能夠讓人深刻體會到吐魯番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歷史意義,感受到整個民族的文化和發展底蘊。
清代老糧倉,是專門用于軍隊屯糧糧倉、儲糧設施,專門用于囤積、儲備糧食。平時,在糧倉內儲備囤積糧食當發現緊急情況時,糧倉內的糧食可供軍事、民用、販災等多種用途,它是吐魯番市物資儲備類遺址最具代表性的遺存,它的軍事儲備類文物古跡可直接反映歷史上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管轄和建設關系,是領土關聯的直接歷史物證,是中國文化遺產中涉及歷代軍事體系的遺存群體。通過老糧倉,可以重拾當時吐魯番地區對于中央管轄的重要性,見證了吐魯番的歷史文化,展示了當地的風土人情。
坎兒井,作為與橫亙東西的萬里長城、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齊名的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三大工程之一,它既沒有古長城的恢弘壯闊,也沒有大運河的雋永悠長,即使在空中俯瞰亦難見其真容,但它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日復一日地為茫茫戈壁輸送著生命的源泉。記錄著火洲人民咬定目標、迎難而上;尊重規律、順應自然;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的無上智慧和大愛情懷。在這里,見證了人民的“坎兒井”精神。
2.沿著總書記的腳步,走一走鄉村振興之路 鄉村振興,是習總書記最為牽掛的事情之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習總書記始終把人民的放在第一位,時時刻刻掛念著人民。此次三下鄉活動,西北民族大學赴新疆“文鑄火洲”紅色文化宣講實踐團沿著總書記的腳步,走進新城西門村與葡萄溝,體會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真實情況以及聆聽鄉村振興背后的動人故事,樹立起與黨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新城西門村,在這見證了湖南對于新城西門村的對口援助以及得益于鄉村振興政策下如今的新城西門村已改往日的面貌,寬坦的十八洞路、寬闊的紅石榴文化廣場、熱鬧的紅石榴夜市、美麗的農家小院……組合成一幅村美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見證著兩地人民的深厚友誼,也見證了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幫互助”的民族團結精神,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
葡萄溝,不僅景色迷人,裝扮了整個村莊,而且還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據當地的農民了解,近年來葡萄溝的面積是1200多畝,年產量逾1500多噸,產值上千萬元。葡萄溝盛產的葡萄汁多味美,還可以釀成葡萄酒,遠銷各地。歌唱家關牧村還稱其為:“北有吐魯番,南有閩福安。”物產豐富的、充滿風土人情的葡萄溝透露的是大自然給予的饋贈,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是經濟發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正確處理方式。
3.學做“四者”,做新時代新青年
“四者”即紅色基因的傳承者,紅色故事的講述者,黨史的學習者,民族團結的維護者。此次三下鄉活動,西北民族大學赴新疆“文鑄火洲”紅色文化宣講實踐團通過參觀努爾丁書屋、蘇公塔及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基地,走訪勝金鄉華夏村,進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宣講,走進黨校,進行黨史學習。重溫革命歲月,傳承紅色基因,講述紅色故事……
努爾丁書屋,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是自治區關心下一代的教育基地,是吐魯番各族群眾了解歷史、
接受紅色文化洗禮和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陣地。建設者
努爾丁·沙塔爾說道:“我要用我有限的生命去傳承無限的紅色基因,讓年輕的一代能夠了解歷史,讓紅色基因注入身邊人的血脈。” 蘇公塔,為吐魯番郡王蘇來滿二世為紀念和表彰其父額敏和卓的功績而修建的。
它不僅是吐魯番郡王家族王權與宗教權的象征,也肩負著對后世“可為名教”的愛國昭示責任;不僅是額敏和卓家族內心愛國情感外化的集中體現,也是代表著清廷對其愛國行為的認可;不僅代表著額敏和卓家族始終踐行愛國行動的決心,也是展示額敏和卓家族愛國情懷的一面旗幟。蘇公塔所展現的愛國精神已影響了一代代的后人,它是后世愛國者的標桿,永遠是維吾爾族人的驕傲。蘇公塔所彰顯的愛國精神屬于一個民族,屬于一個國家。在這里,能深刻感受到濃厚的愛國情懷以及民族團結意識。
走訪勝金鄉華夏村,走進村民,體驗農村生活。在這里,西北民族大學赴新疆“文鑄火洲”紅色文化宣講實踐團,體驗了村民辛勤的農作生活,同時,對于村民進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體進行了宣講活動,圍繞“我國的民族關系、三個’離不開’”等問題進行詢問等。
走進中共吐魯番市委員會黨校,跟隨工作人員,聽黨史,學黨史,學新疆“”四史“,做黨史的積極學習者,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突出重點、明確要求、務求實效,從黨的百年偉大奮斗歷程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4.以書傳知識,以媒介傳實事 宣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進行愛國教育宣傳,紅色文化傳播,都離不開傳播媒介的助力,離不開書的作用。此次三下鄉活動,西北民族大學赴新疆“文鑄火洲”紅色文化宣講實踐團走進吐魯番融媒體中心、吐魯番文聯、吐魯番圖書館,深刻體會三者對于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
通過此次“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使實踐團隊深刻學習領悟民族團結,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深其對于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性,加強了大學生與鄉村的聯系,同時培養了大學生聯系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團隊成員深刻感悟到這是一次重溫鄉村振興“基層之旅”,感悟紅色文化的“體驗之旅”、追尋報國情懷的“初心之旅”、凝聚奮斗力量的“信心之旅”,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學子“胸懷家國、勤學敏思”的追求和以青春之我助力民族之復興的時代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