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院寒假社會實踐——
以AI之力助力農業發展隨著中國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設備被運用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農業生活正是其中之一。為了進一步全面了解智慧農業,分析智慧農業對農業發展的作用,曲阜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慧農智行”社會實踐隊于1月11日到山東省壽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園進行實地調研。
走進農業基地,探究智慧農業到達山東省壽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園進行實地后,時間隊員們首先參觀了示范園的不同區域,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實踐隊員們了解到AI在農業領域可以智能探測土壤、蟲害、氣候災害預警;播種耕作采摘智能機器人以及養殖業中禽畜的智能識別及穿戴設備。 AI結合植物表型、基因工程等技術,大力推進智能農業的發展,使農業工作者在提高效率與產出的同時,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
除了在農業基地進行了解,實踐隊員們還走入了農戶家中,對他們進行詢問,了解到智慧農業的普及率仍然較低,農民對智慧農業的了解有限,需要進一步的培訓。
探究背景,深入了解有“中國蔬菜之鄉”之稱的壽光,蔬菜種子曾長期依賴進口。“10年前,菜農每年購買種子種苗大約需要6億元,其中近4億元支付給了國外公司。比如番茄進口種子,每畝地平均要800元至1000元,是國內種子的3到5倍。”劉欣慶介紹。
為破解種子“卡脖子”難題,2012年起,壽光市出臺蔬菜種業發展系列扶持政策,培育一批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種業企業,其中7家獲批省級種業技術研發中心、4家建有種質資源庫。山東壽光蔬菜種業集團建造的種質資源庫,可保存種質資源20余萬份,目前入庫育種材料2.1萬份,是山東省最大的蔬菜種質資源保護中心。
“我們以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建成投用了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研發中心,先后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1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攜手培育蔬菜良種。”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立新介紹,目前壽光市自主研發的蔬菜新品種達到167個,國產種子市場占有率已由2010年的54%提升到70%以上。
立足現實,展望未來但當前我國智慧農業建設發展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包括:高素質農民匱乏、職業農民教育體系還未建立;科研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推廣不力以及基礎設施落后、農機設備現代化程度較低。
農業農村部《"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指出到2025年,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各環節深度融合,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能力顯著增強。智慧農業技術、產品初步實現產業化應用,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27%,農產品年網絡零售額超過8000億元。建設100個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認定200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基本建立;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信息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十四五”時期,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帶來難得機遇。政策導向更加鮮明。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支持保護持續加力,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形成,更多資源要素向鄉村集聚,將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市場驅動更加強勁。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顯現,農村消費潛力不斷激發,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值開發帶動新消費需求,將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拓展廣闊空間。科技支撐更加有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加快向農業農村各領域滲透,鄉村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數字鄉村建設不斷深入,將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動力支撐。城鄉融合更加深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進一步強化,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形成,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機制逐步健全,將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