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紅色精神傳承,從歷史足跡到時代回響
當第一縷陽光灑在連城大地,我們踏上紅色研學之旅。今天的行程串聯起新泉整訓紀念館與江一真紀念館:在斑駁的歷史文物前感悟軍隊建設的智慧,在泛黃的手稿中讀懂醫者仁心與革命信仰。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正讓紅色基因煥發新生。
新泉整訓舊址:行走的思政課堂
01 軍事淬煉
在新泉整訓舊址的練兵場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課正在進行。老師站在斑駁墻面前,為同學們講述1929年的故事:4000多名紅軍戰士在此開展10天強化訓練,朱德親授戰術。正是在這里,最終形成我軍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奠定了人民軍隊的紀律根基。如今,場邊矗立的紀念碑上,那些樸素而有力的文字,仍在訴說著人民軍隊紀律建設的初心。
02 思想洗禮
在新泉整訓舊址的現場教學中,我們深入學習領會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紅軍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這一重要論斷。通過實地考察與文獻研讀,我們明晰毛澤東在新泉整訓以調查討論肅清非無產階級思想,強調紅軍作戰與做群眾工作的雙重使命。這堂生動的思政課讓我們真切體會到,正是這樣的政治建軍方略,確立了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鑄就了人民軍隊的政治靈魂。
03行走思索,傳承精神力量
站立于雕塑基座前,青春的臉龐上滿是思索。“原來紀律嚴明是勝利的根基!”“軍民同心才能無往不勝!”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交流著實地探訪的感悟。這堂沒有展柜與文物的戶外課堂,讓新泉整訓精神通過腳步丈量、場景想象,深深鐫刻進每個人的心底。它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望,更化為指引我們前行的精神燈塔,激勵著青年一代傳承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續寫奮斗篇章。
江一真紀念館里的初心傳承
醫心踐雙責
“他是紅軍醫生,也是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奠基人。”延安時期的手術室里,江一真用簡易器械救治傷員;建國后,他牽頭制定防疫政策,把“赤腳醫生”制度推廣到鄉村。玻璃柜里的聽診器,磨損處透著歲月的溫度。
黨課聚共識
村書記講話指出,江一真作為白求恩精神的杰出傳承者,以堅定信念踐行對黨忠誠,無論順境逆境始終聽黨指揮、推動醫衛事業發展;秉持無私奉獻精神,在艱苦環境中全力救治傷病員;更以嘔心瀝血之姿培育人才,創新戰地教學法,培養眾多政治堅定、技術精湛的醫療骨干。新時代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需傳承其精神風范,堅守初心使命,勇擔醫療戰線職責,為人民健康事業不懈奮斗。
交流啟新程
黨課落幕,現場討論聲此起彼伏。村書記用生動話語講述江一真廉潔奉公、扎根為民的故事,深深打動在場師生。老師們熱烈探討,要將江一真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讓廉潔教育走進課堂。學生們感慨,從他的事跡中看到了共產黨人的初心與擔當,明確了新時代青年傳承清廉作風的使命,立志用行動傳遞這份精神力量。
宣講促踐行
課堂外,同學化身講述者,深情展開江一真的廉政長卷。他在崗位上鐵面無私,面對誘惑堅決說“不”,以樸素作風踐行初心使命。那些扎根基層、為民奉獻,嚴守紀律底線的故事,字字叩擊心靈。聆聽宣講,汲取精神養分,讓廉潔之光照亮青春前行之路。
慰問暖民心
紀念館外,我們跟隨工作人員踏著青石板路,叩響困難群眾的家門。志愿者將米、油等生活物資輕輕遞到老人手中,老人布滿皺紋的手微微顫抖,渾濁的眼睛泛起淚光。他緊緊握住志愿者的手,聲音哽咽:“現在的好日子,多虧了當年的革命者。他們用命換來的太平,我們一刻不敢忘啊!”話音落下,屋內寂靜無聲,這份跨越時空的敬意,在每個人心中久久回蕩。
醫心傳薪火,思政同成長
師者總結:提煉實踐內核
老師在總結中指出,此次三下鄉以“理論宣講+情景實踐”的創新模式,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紅色故事融入鄉村生活。從場館里的微課堂到現場志愿宣講,從知識競答到走訪調研,既實現了思政理論的“精準滴灌”,也展現了醫學生的責任擔當。未來需進一步深化理論與實踐結合,讓思政教育更具生命力。
學子感悟:訴說成長心聲
在林改策源地進行直播,講解靈芝、回應網友疑問,每次互動都讓我更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底蘊。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青年用新方式傳遞土地價值。這次實踐讓我悟透“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更堅定用所學服務鄉村振興的信念。——陳詩琳在連城縣看望困難戶時,看著他們被病痛和生活壓彎的脊背,心里滿是心疼。我們盡力送上生活物資,只盼能給他們的日子添些溫暖,讓愛心真正落到實處。——程欣怡參觀江一真紀念館,被他革命年代救死扶傷、投身斗爭,建設時期心系民生的事跡深深打動。他的奉獻精神與崇高品格,激勵我堅定信念,勇擔責任,努力奮斗。——陳泌達大家坦言,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精彩紛呈,收獲頗豐,深化了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認識,拓寬了視野,感受到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厚植了家國情懷,鍛煉了實踐能力,明確了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
結語
從新泉整訓見證軍魂淬煉,到江一真紀念館感悟醫者仁心,紅色記憶鮮活滾燙。返程時,實踐基地的燈光依舊明亮,恰似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此次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馬”上逐夢隊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我們用腳步丈量紅色土地,以專業服務鄉村,將紅色精神融入醫學生使命。你走進過哪些紅色場館?有怎樣的觸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讓歷史在交流中傳承,讓紅色精神永續閃耀。
圖片來源:董文爍,劉珊,李燦泳,郭夢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