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納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7月14日,長安大學赴云南麗江“探尋滇西根脈,傳承匠心精魂”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束河古鎮與麗江古城,通過體驗甲馬、扎染、東巴造紙、皮革制作等技藝,與非遺傳承人深入交流,近距離觸摸納西族文化根脈。
探訪甲馬工坊,觸摸民俗古韻
上午9時,實踐隊來到束河古鎮甲馬工坊。墻上懸掛的甲馬紙印有神靈、神獸等圖案,散發著古樸氣息。在傳承人的指導下,隊員們親手體驗印制流程:將雕好的木板涂勻顏料,覆上紙張輕壓,一幅幅承載納西人精神信仰的甲馬便躍然紙上。據傳承人介紹,甲馬作為納西族祭祀活動的民俗藝術品,如今通過文創產品開發獲得新生,讓古老藝術在當代煥發活力。
隊員們體驗甲馬印制
成品展示
體驗扎染工藝,領略布藝之美
離開甲馬工坊,實踐隊來到扎染工作室。隊員們圍在工作臺前,看著一塊塊白布經過捆扎、染色、拆線等步驟,變成色彩斑斕、圖案各異的作品。在與扎染藝人的交流中,大家了解到納西族扎染歷史悠久,其染料取自天然植物,色彩柔和且環保。扎染藝人提到,現在扎染作品不僅有傳統款式,還融入了現代設計元素,受到不少年輕人的喜愛。
采訪游客
隊員扎染體驗過程
走近東巴造紙,細品古法智慧
14時,實踐隊來到東巴造紙傳承基地。東巴紙以堅韌耐用、防蟲蛀的特性聞名,傳承人和秀昌先生詳細講解了造紙全流程:從選取特定樹皮,經浸泡軟化、蒸煮去雜、捶打制漿,到鋪展晾曬,每道工序都凝結著納西族先民的生活智慧。和先生提到,要制作一張標準東巴紙需耗時7天,使用海拔2800米以上特有的蕘花樹皮,隊員們上手體驗部分工序后,更直觀感受到這項技藝的繁復與匠心。
非遺傳承人和秀昌演示造紙過程
和秀昌為實踐隊成員講解造紙文化
學習皮革制作,感悟匠心傳承
在皮革制作工坊,傳承人楊宏舉向隊員們展示了納西族傳統皮革工藝。他介紹,納西族皮革制作最初服務于生產生活,注重實用性;如今在堅守傳統裁剪、縫制、打磨技藝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審美與功能設計,讓產品更貼合市場需求。楊宏舉強調,要緊跟國家非遺保護政策,以創新激活傳統,讓皮革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活力。
楊宏舉先生為實踐隊成員講解皮革制作技術
對話東巴傳人,探尋文字魅力
實踐隊與東巴象形文字傳承人展開深度交流。傳承人展示了東巴文典籍,講解這種文字與納西族生活、自然環境的緊密關聯——其象形形態既是語言符號,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隊員們嘗試書寫簡單的東巴文,親身感受古老文字的獨特魅力。傳承人坦言,當前學習者較少,期待通過推廣讓更多人了解這一文化瑰寶。
實踐隊員與東巴象形文字傳承人合影
書寫成果展示
實踐結束后,隊員們紛紛表示,通過一天的沉浸式體驗,不僅對納西族非遺有了直觀認知,更深刻體會到傳統技藝背后的文化內涵與匠心精神,也更清晰認識到非遺傳承的時代意義。
通訊員:李思涵、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