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深情的誦讀聲回蕩在蘭考焦裕祿同志親手栽種的焦桐樹下。近日,由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第三黨支部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們組建的“‘追憶焦情’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懷揣著對英模的無限追思與敬仰,踏上蘭考這片紅色熱土,開展了一場主題為“踏訪紅色熱土,深耕黨建融合”的沉浸式紅色教育實踐活動。作為“三下鄉”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項目,此次活動旨在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探索“黨建+專業”融合的創新路徑,引導青年黨員在追尋紅色足跡中汲取精神偉力,在專業思考中踐行初心使命。
圖1焦裕祿紀念館前團隊成員合影
回溯歷史:在歲月印記中感悟精神偉力 踏入莊嚴肅穆的焦裕祿同志紀念館,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實踐團成員們凝神駐足:展柜中褪色的舊被褥,細密針腳無聲訴說著“艱苦樸素”;講解員口中“雪天送糧”的故事,仿佛勾勒出頂風冒雪的蹣跚背影;“唐灘少年”故居的簡陋陳設,則清晰刻畫出“好男兒要有擔當”的成長印記。每一件舊物,每一幅影像,都是叩問初心的無聲之問。
圖2聚焦焦裕祿同志生前使用的舊被褥展柜
圖3成員們專注參觀紀念館展陳
觀影室內,老黨員口述的影像讓焦裕祿形象愈發立體:風雪中走訪的腳印、油燈下治沙的藍圖、病榻上緊握的地圖……“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透過質樸方言直抵人心。熒幕熄滅,心潮難平。那將“人民”二字刻進骨血、化為生命全部重量的純粹與執著,深深震撼了在場的每一位青年。這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抽象的信仰變得具體而滾燙,更在他們心中矗立起一座永恒的精神坐標——為民奉獻,方顯共產黨人本色。
圖4觀看老黨員口述焦裕祿事跡的影像資料
莊嚴宣誓:在黨旗映照下筑牢信仰根基 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廣場,實踐團成員整齊列隊,面向鮮紅的黨旗,莊嚴肅立。領誓人高舉右拳,帶領全體黨員同志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響徹廣場的錚錚誓言,是對入黨初心——“為什么入黨”的深刻叩問,更是對肩負使命——“為黨做什么”的莊嚴承諾與宣示。這神圣的儀式,讓在場的每一位青年黨員都經歷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時刻警醒著他們銘記初心、勇擔重任;也讓入黨積極分子們,在黨旗的映照和黨員們堅毅神情的感召下,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崇高力量與千鈞重量,更加堅定了向組織靠攏、將誓言踐行的決心。這場重溫誓詞的活動,是一次信仰根基的再夯實,一次黨性修養的再錘煉。
圖5紀念廣場上莊嚴宣誓
焦桐寄思:在綠色傳承中踐行專業使命 最后一站,來到了焦裕祿同志親手栽植的焦桐樹下。歷經數十年風霜,這棵參天大樹早已枝繁葉茂,其偉岸的身姿不僅是蘭考大地的綠色豐碑,更是這片土地上不屈奮斗的精神圖騰。實踐隊成員們肅然圍聚,手捧《念奴嬌·追思焦裕祿》,齊聲誦讀:“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深情的吟誦在林間回蕩,交織著對先輩的無盡追思與對“時代傳承”的深切叩問。
“黨建+專業”的創新火花在此迸發,生物學科的學子們,自然而然地運用起專業的“顯微鏡”與“解剖刀”:從植物生態學角度分析焦桐的耐旱特性、固沙機理,探討蘭考治沙實踐中“以樹治沙”的科學邏輯;更提出“開發焦桐紅色科普課程”“設計生態保護實踐活動”等構想——用“生命科學”的語言講好紅色故事,讓焦裕祿精神與專業實踐深度融合。實踐隊成員李爽興奮地說說:“原來我們的專業知識,能成為傳承紅色精神的新載體啊!”
圖6 焦桐樹下,眾人齊聲誦讀《念奴嬌·追思焦裕祿》
圖7成員們瞻仰焦裕祿同志親手栽種的焦桐,舉院旗留影
桐影婆娑,誓言鏗鏘。此次蘭考之行,不僅是一次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更是一場深刻的思想淬煉與專業啟迪。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的歷史回響中,在黨旗下的莊嚴宣誓里,在焦桐樹下的深情誦讀間,青年學子們觸摸到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最滾燙的脈搏。他們以專業視角解讀“焦桐”背后的生態智慧,用“黨建+生命科學”的創新思維探索紅色精神傳承的新路徑,讓信仰的種子在紅色沃土中汲取養分,在專業實踐中萌發新芽。此次沉浸式的紅色旅程,已然將崇高的理想與肩頭的責任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青年學子的心中。未來,他們將懷揣這份源自蘭考的信念與擔當,以生命科學為筆,在服務人民、建設祖國的廣闊天地里,續寫新時代的“焦桐”故事,讓不朽的精神在青春實踐中根深葉茂、生生不息!
通訊員:盛禹涵 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