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言通萬里、語暖西疆”西藏、新疆地區推廣普通話實踐團暑期奔赴西藏、新疆多地,開展普通話推廣實踐活動。團隊深入基層社區、牧區及鄉村,通過政策宣講、文化互動、需求調研等形式,架起語言溝通橋梁,助力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活動覆蓋西藏拉薩、那曲、昌都、日喀則及新疆阿克蘇等地,惠及千余名群眾,并獲當地政府高度認可,最后收到的兩封感謝信成為實踐成效的生動腳注。
一、青春誓言,服務邊疆 在莊嚴的出征儀式上,15名師生高舉隊旗宣誓,以“用腳步丈量邊疆,用語言傳遞溫情”為鏗鏘有力的誓言,以“專業知識和青春熱情服務邊疆群眾,為民族團結與區域發展貢獻力量”為信念,下定決心讓推廣普通話之花綻放在雪域高原與巍峨昆侖。團隊精心籌備雙語宣傳材料、教學方案及調研工具,明確“政策宣講+文化賦能+民族團結”三位一體目標,為邊疆地區語言普及與文化交流注入青春力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出征儀式展示隊旗
二、語言為媒,情暖藏疆 新疆庫車:紅領巾小課堂里的普通話“種子”
在阿克蘇地區庫車市五一南路社區,實踐團聯合“紅領巾小課堂”開展趣味推普活動。通過情景對話、兒歌教學、故事朗誦等形式,激發兒童學習興趣。志愿者還設計“普通話小考官”互動游戲,幫助孩子們糾正發音,家長反饋稱:“孩子回家主動用普通話交流,變化令人驚喜。”活動結束后,社區特別致信表揚志愿者“用專業認真的態度傳遞著語言文明”。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庫車市五一南路社區開展“普通話小考官”活動
西藏昌都:格薩爾史詩里的文化共鳴 在昌都市芒康縣毛尼村,團隊將普通話推廣與藏族文化傳承相結合。村民與志愿者共同用普通話朗誦《格薩爾王傳》選段,并探討如何通過普通話傳播非遺文化。毛尼村村委會在感謝信中寫道:“實踐隊探索‘語言+文化+產業’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此外,在卡若區夏通街,團隊走訪商戶,調研普通話在商貿交流中的實際需求,助力本地特色產品外銷。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昌都市毛尼村村民合影
圖實踐團成員在昌都市城關鎮為少兒講解《格薩爾王傳》
那曲與日喀則:牧區走訪中的語言“暖心課” 深入那曲市雙湖縣瑪歐榮那村、比如縣扎拉鄉崗奪村等偏遠牧區,團隊克服高海拔挑戰,走進牧民家中開展“一對一”教學。結合牧民生計需求,開展“牧區實用普通話”專題講座,涵蓋醫療、教育、政策咨詢等場景用語。日喀則市宗嘎鎮宗嘎村的村民感慨:“學了普通話,看病、辦事更方便了!”
圖為實踐團成員走進宗嘎村
三、數據賦能,科學推普 為擴大覆蓋面,團隊同步發放線上問卷,收集四百余份有效數據。調研顯示,絕大多數受訪者希望提升普通話水平,尤其關注就業與教育應用,超70%受訪者認為普通話提升了就業競爭力;超60%的受訪者認為當地普通話使用情況在顯著增加,同時超70%的當地居民認為在鄉村旅游與電商發展方面使用普通話頻率較高。同時部分偏遠地區仍存在學習資源不足問題。數據為后續精準推普提供了重要依據,針對反饋,團隊提出“高校+地方”建議,計劃聯合當地學校開設線上課程,并制作雙語教學視頻,進一步擴大普及覆蓋面。同時團隊認識到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要注重民族語言保護,目標是促成普通話與民族語言和諧共生。
圖為網絡問卷參與情況
圖為網絡問卷參與情況
四、感謝信里的青春答卷 兩封來自毛尼村村委會和庫車市五一南路社區的感謝信,成為實踐團社會價值的縮影。信中高度贊揚團隊“將校園所學轉化為助村實效”,通過語言推廣激活鄉村發展活力,彰顯了高校青年服務社會的擔當。活動不僅提升了群眾語言能力,更以文化互鑒深化了民族團結,詮釋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刻內涵。
圖為庫車市五一南路社區、昌都市毛尼村致實踐團感謝信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那曲市瑪歐榮那村居民合影
五、青春擔當共筑中國夢 此次實踐是青年學子響應時代號召的生動實踐。團隊成員以語言為橋,連接萬里疆土;以文化為媒,共繪民族團結畫卷。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征程中,青春力量正書寫著“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嶄新篇章。未來,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言通萬里、語暖西疆”西藏、新疆地區推廣普通話實踐團將繼續引領青年深入基層,讓普通話之花在邊疆綻放,讓青春之歌在鄉村振興中嘹亮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