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泥塑,是陜西省鳳翔縣傳統美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鳳翔泥塑為陜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其起源于周秦時期,盛行于唐代,在明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明代以后的流傳過程中,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探索和創新,鳳翔泥塑成為了融周秦文化、漢唐文化、南方文化等諸多文化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形態。鳳翔泥塑的制作要經過毛稿制模、彩繪、裝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其造型優美、生動逼真、具有鄉土生活氣息。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指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國家治理之魂。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了更好了解、保護、傳承鳳翔泥塑,“泥塑匠心,鄉韻傳承”小組于7月13日至7月18日來到寶雞市鳳翔縣進行三下鄉活動,隊員們在實地調研與體驗中領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奧義與魅力。
對話傳承人 學貫古今
7月13日,隊員們來到陜西鳳翔泥塑村,對傳承人進行了采訪。多角度深層次地了解了鳳翔泥塑,以獲取更全面的第一手資料。在與傳承人的對話中,他表示作為泥塑手藝者,要在泥塑中注入自己的力量以及自己的藝術興趣。鳳翔泥塑早期以家庭作坊為主,在知名度提升的過程中,呼應村民培訓培養傳承人,再成立公司與合作社,講求精益求精。在發展過程中,也少不了政府的支持,政府不管是在政府補貼還是人才補貼中都發揮了很大作用;傳承人表示,尤其在非遺傳承發展過程中,經濟與文化是共生的,經濟是基礎,文化是保障,要在傳承創新中做到多條腿走路,才能更好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人既是手藝人也是守藝人,隨著時代發展和機械化的普及,我們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終有慢慢式微的一天,但民族千百年來的勤勞智慧的品格就像泥塑技藝一樣不會終結。泥塑技藝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是精神外化的顯現,在青少年方面尤其要提倡非遺文化的重要性,要讓青少年熱愛、主動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讓非遺文化走的更遠。
圖為隊員采訪傳承人
親手制作 親身體驗
7月14日至16日,隊員們不僅參觀了泥塑的制作流程,還親手制作了泥塑,真正實現了和非遺的零距離接觸。泥塑的制造工序復雜、繁瑣,基本上分為采土、砸泥、造型、制模、翻坯、合坯、粉洗、勾線、彩繪、上清漆、包裝等步驟。
制作工序基本全部由人工完成,其精細度與精美度都讓隊員們嘆為觀止,也更加了解了非遺制作與完成的不易。
圖為隊員了解泥塑制作流程
在隨后的體驗環節中,隊員們選擇體驗彩繪環節,在彩繪作品上將用墨線勾出輪廓的部分分別填充色塊。由于色塊是表現作品精神風貌的主要手法,要求用色必須按照泥塑品種的結構品類和審美情趣配色,鳳翔藝人般用色彩為黑、白、紅、青、黃五行正色,代表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顏色合理搭配,可產生鮮亮、飽和、靚麗的審美效果。在學習過程中,隊員們還了解到除了傳統的五色之外,彩繪中還有粉色這樣一種特殊的顏色,是因為受自然學派影響,將五色中的赤色進行了細分,分為了桃色與紅色。而一般的紋樣為社火臉譜,也與陜西社火的特色有關。傳承人鼓勵隊員們使用自己喜歡的顏色與紋樣進行彩繪,希望得到泥塑的創新發展。
圖為傳承人為隊員講述彩繪流程
圖為隊員們親自體驗
深入調研 體察民情
7月17日至18日,隊員們開始了為期兩天的實地調研。為調研鳳翔泥塑對學生群體、當地村民以及外來游客的教育宣傳、文化傳承以及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隊員們在鳳翔泥塑村展開了線下調研,并結合網絡調研,以期獲得更真實準確全面的信息。針對調研對象,隊員們設計了內容豐富,覆蓋面廣的問卷,內容包括教育背景、參觀時長、參觀收獲、參觀方式、參觀目的等多個維度的內容。
數據顯示,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群體占比達46%,顯示出中華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等教育群體中的吸引力與教育價值;同時,有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在參觀、學習非遺文化之后了解了相關知識與技藝傳承,拓寬了知識面,更深入地凸顯了非遺文化的教育價值。在職業構成中,學生群體與當地居民各占50%,不但體現出了非遺文化對當今青年的極大吸引力,更深入地反映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與原始風貌。而且外來游客中,很多是陜西本地人,展示了人們對于本地文化的自我認同與驕傲。
圖為隊員們進行實地調研
展望未來 揚帆起航
在此次調研實踐中,隊員們深入學習了鳳翔泥塑的內涵與技巧,意識到了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現代科技、經濟的融合與發展,更體會到傳承非遺文化是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在與傳承人與當地居民的深入交流中,讓隊員們從初來乍到的迷茫羞澀逐漸蛻變為勇于探索的非遺使者,在一次次對話與碰撞中增長了見識,磨練了本領,我們學會了如何傾聽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聲音,如何在團隊中發揮作用而攜手合作、共同進步,這些經歷將成為我們未來學習和生活中的寶貴財富。
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鳳翔之行,不僅是對鳳翔泥塑文化的一次深刻解讀,更是青年學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生動實踐。希望我們未來能夠肩負起傳承非遺文化的神圣使命,奮斗在非遺文化研究與傳播的最前沿,努力貢獻西北大學學子的智慧與力量。
圖為隊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