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是各族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為更好地傳承巢湖及郎溪梅渚鎮非遺文化,巢湖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懿本圖"非遺文化傳承實踐團于2025年7月1日至10日分兩階段深入郎溪梅渚鎮、合肥巢湖兩地開展以學習、弘揚與傳承非遺文化精髓為核心的實踐活動。
對話非遺傳人,聆聽匠心故事
實踐團先后對話國家級非遺儺舞(跳五猖)傳承人周國平、省級儺面具制作傳承人戴修義及巢湖剪紙傳承人胡順林。從周國平"擔當文化使者"的囑托中,能看到非遺傳承者對青年力量的殷切期盼;從戴修義三十余年堅守面具制作、憂慮傳承斷層的講述里,能感受到匠人對技藝的執著與對文化延續的焦灼;從胡順林"一氣呵成"的剪紙示范及"干刻不落、萬剪不斷"的技藝傳授中,更能觸摸到傳統藝術在當代的鮮活生命力。這些傳承人雖專攻技藝不同,卻共同展現著"擇一事終一生"的匠心與守護文化根脈的責任擔當,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非遺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精神的接力。
踏訪非遺地標,追尋歷史印記
實踐團走訪郎溪梅渚鎮五猖館、桃園村、"梅渚印象"民俗區及巢湖市博物館等文化地標。這些場所雖分屬兩地,卻有著共同特質——都是非遺文化的"立體檔案"。梅渚鎮的古老建筑與民俗街區,承載著儺舞、儺面具等非遺與蘇皖邊界生活的深度交融;巢湖市博物館的非遺展廳,通過手工藝品與民俗器具,系統呈現剪紙、樹雕畫等技藝的發展脈絡。無論是街頭巷尾的歷史印記,還是展館內的實物陳列,都讓成員們明白,這些地標既是地域文化的濃縮載體,更是非遺扎根歷史、連接古今的見證,讀懂它們,才能真正理解非遺背后的生活智慧與民族記憶。
開設非遺課堂,點燃希望之光
實踐團分別在郎溪縣中港社區與巢湖市夏閣鎮小學開展非遺課堂活動。在中港社區的"非遺瑰寶賞析"課上,成員們通過互動講解串聯起巢湖與郎溪的非遺精品;在夏閣鎮小學的體驗課上,孩子們在剪紙實踐中感受家鄉技藝的魅力。兩地活動形式雖有差異,卻達成一致效果,當青少年為非遺的獨特魅力驚嘆、為親手創作的作品自豪時,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正在悄然生長。這些課堂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讓非遺與年輕一代產生情感聯結,為傳承注入青春活力,印證了"教育是最好的傳承"這一理念。
深耕非遺調研,開拓創新之路
實踐團在郎溪國購廣場、巢湖商圈等地開展調研,通過問卷、訪談及資料梳理,系統收集兩地公眾對非遺的認知與傳播建議。調研發現,兩地非遺傳承面臨共性問題,年輕群體關注度不足、傳播渠道較單一。基于此,團隊規劃短視頻推廣、校園體驗及數字化路徑探析等創新路徑,旨在讓儺舞、剪紙等古老技藝走進現代生活。這些探索指向同一目標,為非遺找到與當代社會接軌的方式,讓傳統技藝在創新中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此次"三下鄉"活動中,"懿本圖"實踐團以非遺解碼與傳承創新為核心,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探尋文化根脈。通過與傳承人的深度對話感悟匠心堅守,在文化地標的探訪中體悟歷史厚度與地域融合,于青少年教育實踐中播撒火種,借扎實調研探索活化新路徑。團隊成員不僅加深了對非遺文化的理解,更增強了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未來,團隊將持續深化實踐成果,將青春力量融入文化傳承事業,積極探索非遺活態傳承創新模式,為守護民族瑰寶、激發非遺活力貢獻高校智慧,讓承載千年文明的非遺瑰寶在新時代煥發絢麗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