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傳承團——狗娃咪非遺之旅,感受文化根脈
時間:2025-07-17 閱讀:
“拐個彎,東龍山,龍梁上面高架坂,男女老少坐一灘,狗娃咪咪吹得歡。”這首廣泛流傳于商州的古老民謠,說的就是狗娃咪,狗娃咪承載了商州人兒時的回憶。沿著東龍山蜿蜒的山路向上,草木的清香里藏著一段被時光浸潤的故事。7月17日,西建大華清學院智能建造與材料工程學院中華文化傳承團全體成員前往東龍山拜訪狗娃咪非遺傳承人陳五斤,與這位非遺文化傳承人共同感受這份穿越百年的生命力。
推開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燒制好的狗娃咪,最小的狗娃咪僅有半寸,最大不過兩寸,通體烏黑錚亮,一點艷紅點綴,形象稚趣可愛,經過傳承人的大膽夸張變形,狗與獅昂首挺胸,四腿分立,造型既憨態十足,又驍勇雄健,顯得生動、淳樸、粗獷、稚趣,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吹之清脆嘹亮,觀之色彩誘人,而且攜帶方便,不只是兒童喜愛,而且大人們也愛不釋手,每一個都透露著巧思。陳老說,東龍山狗娃咪是用東龍村一帶特有的紅坂土燒制而成的一種陶制哨子,是老一輩傳下來的“吉祥物”,過去用作孩童的玩具。
根據陳老所述,捏制狗娃咪的手藝在他們龍山村代代相傳,幾乎戶戶都精于此技,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約六十年前,傳承人們將燒制好的狗娃咪出售給“轉貨郎擔”,用以貼補家用。八十年代前,狗娃咪的生產很紅火,周邊洛南、大荊、腰市等地群眾紛紛前來購買,是兒童的重要玩具。八十年代后期,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玩具逐漸向高檔化、電子化發展,狗娃咪逐漸被冷落,但每年仍有一部分狗娃咪被商販收購,遠銷陜、甘、豫數省的鄉間。近年來,狗娃咪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品,被人們收藏、贈送,甚至走出國門,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青睞。
傳承人陳師傅細致講解并指導團隊成員制作狗娃咪:大家用紅坂土捏出動物形態,再以細木棍從嘴到頸、頸至腹腔戳出兩孔(使其能發聲,故又名“狗娃哨”)。全程不用模具,成員們憑手感與構想制作,每個成品因細微差異(如耳朵偏、孔位深)而獨一無二,藏著制作者的心思與溫度。
離開時,夕陽灑在房外的屋檐上,也灑向靜靜佇立的狗娃咪身上。非遺文化的傳承任重道遠,肩負于所有人的身上。狗娃咪的探索之旅悄然進入尾聲,而狗娃咪的故事將銘記于我們的心中。非遺文化與我們緊密相連,我們要在更廣闊的天地去書寫非遺文化篇章。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讓非遺在華夏文明中綿延永續。
作者: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策略研究——中華文化傳承團 來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策略研究——中華文化傳承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