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廣東工業大學“青春筑夢”突擊隊赴東莞市高埗鎮寶蓮村開展主題為“科普下鄉·童心同行”的暑期實踐活動。
在為期六天的實踐過程中,團隊以“趣味理化課堂,點亮科學夢想”為目的,為當地小學的孩子們帶來了一系列生動有趣的科普課程,通過理論課堂實驗課堂結合、手工實踐、情景模擬等形式,點燃了孩子們的科學熱情。
理論課堂:讓知識“活”起來
由于孩子們來自不同年紀,不同小朋友的理解能力都不同,在沒有實驗動手環節的課堂中,要怎么樣才能更好地向小朋友們講述復雜的科學原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隊員們在備課時做足了準備,通過情景模擬、聯系生活等方式向孩子們展示更加生動形象的理論知識。在“水果電池”的課堂上,為了更形象地講解原電池原理,授課隊員將原電池與日常的快遞運送相聯系。儲存貨物的“倉庫”是活潑的負極鐵,儲存著許許多多電子“貨物”;而相對不活潑的正極銅是驛站,用來收取電子“貨物”;電子和導線也化身“快遞員”和“高速公路”,保障著電子的運輸;電解質溶液也變成了加油站。經過志愿者地比喻,孩子們眼中的疑問困惑也逐漸變成了好奇。而在另一節“金屬的顏色”課堂上,志愿者為了小朋友們更好了解焰色反應,將不同金屬的焰色反應展示給孩子們看,當銅離子焰色反應的綠色火光亮起,孩子們紛紛感嘆;而在之后觀察鉀離子的焰色反應時,孩子們更是積極舉手,帶上藍色鈷玻璃觀察那紫色光束中的奧秘。
圖為志愿者向小朋友們展示銅離子的焰色反應。侯羽鶱供圖
實驗課堂:“原來科學這么好玩!”
在“動力汽車”的實驗課堂中,志愿者們帶領小朋友們用塑料瓶、筷子、皮筋和氣球制作自己的動力汽車,制作完成,孩子們紛紛跑到空地去實驗自己的小車。“哇,小車真的跑起來了!”“快看我的車,我要和你比賽!”孩子們紛紛感嘆。而在另一節“色譜花朵”的實驗課堂上,孩子們利用毛細現象制作五顏六色的花朵,制作完成之后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把自己的花保存好,正當志愿者提出疑惑時,孩子們搶先回答“我要把今天做的花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我要把我的花保存起來!”
圖為小朋友們和色譜花朵的照片。謝梓瑩供圖
為增強學習效果,團隊的志愿者還設計了“紙杯傳聲比賽”,將知識點融入游戲。孩子們通過團隊合作完成用紙杯傳遞信息任務,通過可以調動情緒的游戲讓孩子們更好地參與學習的過程,在玩中學、學中悟。
雙向成長:志愿者與孩子的共同收獲
孩子眼中的光,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第一天破冰的時候孩子們都有些害羞,在自我介紹的時候也有點怯生生的,但是隨著志愿者一句“我今年讀十三年級”,孩子們眼中的拘束和緊張也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興奮。而隨著一天又一天課程的開展,孩子們和志愿者們的關系也更加熟絡,從一開始的羞澀到后面每天都主動向志愿者提問。“老師,你今天要講什么課呀?”“老師你今天會給我們做實驗嗎?”“老師這個非牛頓流體的原理是什么呀?”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和熱情也讓志愿者們深感觸動。
實踐出真知:志愿者的教育初體驗
“備課和真正上課完全是兩回事。”這是團隊內志愿者們在備課之后最大的感悟。相比于備課,真正的上課總是會有一些突發的情況,尤其是實驗課。為了解決實驗課實驗結果不穩定的問題,志愿者們在備課期間多次實踐,搭建不同的模型,只為找到最合適、成功率最高的實驗方法。“由于水果電池的電壓很小,所以我擔心有些水果可能不能成功”講授水果電池課程的志愿者說,“為了保證小朋友們都能點亮燈泡,我試了不同的水果和不同的連接方式。在自己制作水果電池的過程中,我自己對水果電池的了解也更進一步。”
除了實驗過程中可能有意外,上課過程中或是上下學接送過程中都有可能會有突發情況,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些情況,團隊選擇通過晚間復盤,將所遇到的情況提出并一同討論未來的解決方案。“有些小孩子可能會有一些害羞,我們需要多關注一下,可能還要多一些耐心”團隊負責人在總結會上說。
圖為志愿者們與小朋友們的合影。李佳陽供圖
六天的三下鄉活動,志愿者們以科普為橋梁,讓大學生與鄉村兒童在互動中共同成長。而孩子們純真的笑臉和迸發的創造力,也成為這個夏天志愿者們收獲的最珍貴的禮物。這六天,志愿者們通過講解讓科學更可觀更可感,在攜手帶領孩子們觸摸和感受的過程中,播撒一顆顆熱愛科學的種子。我們也希望未來,這一顆顆科學的種子能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長出屬于他們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