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延安,這座鐫刻著紅色記憶的革命圣地,雖烽火遠去,精神卻歷久彌新。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延安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代代傳承”的重要指示,響應陜西省委教育工委、陜西省教育廳、共青團陜西省委等上級組織關于“到延安去”三秦學子圣地行活動號召,7月14-15日,陜西中醫(yī)藥大學臨床醫(yī)學院“紅醫(yī)行”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團赴延安革命圣地開展研學活動。實踐團由臨床醫(yī)學院黨委書記付小衛(wèi)、團委書記李晨紫作為領隊,12名青年團員共同參與。
踏訪南泥灣 奮進精神楊
7月14日,實踐團首站走進南泥灣革命舊址。在南泥灣革命紀念館前,付小衛(wèi)以“弘揚南泥灣精神,爭做新時代奮斗者”為主題,為隊員們講授了一堂鮮活的思政課。他結合館內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實物展陳,深情回顧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艱苦歷程,深刻闡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內涵。
隨后,實踐團成員先后參觀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黨徽廣場、炮兵學校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一件件斑駁的農具、一幅幅泛黃的老照片,仿佛將大家?guī)Щ?ldquo;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崢嶸歲月。實踐隊員周妮感慨道:“站在南泥灣的土地上,才真正明白革命先輩們如何在絕境中開墾出‘陜北好江南’。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既要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更要以南泥灣精神為指引,在專業(yè)學習中攻堅克難,在實踐中服務社會。”
踏嶺憶崢嶸 棗園尋初心
7月15日上午,隊員們循著革命先輩足跡,前往楊家?guī)X、棗園革命舊址研學。在楊家?guī)X,中共七大會址、毛澤東舊居、周恩來舊居等歷史場所,以斑駁的窯洞、簡樸的陳設,無聲訴說著革命領袖在艱苦環(huán)境中運籌帷幄的壯闊歷程。
走進棗園,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等領導人的舊居,讓大家近距離感受老一輩革命家“一盞油燈照乾坤”的奮斗歲月。“棗園見證了黨中央領導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的重要歷程,每一孔窯洞都閃耀著共產黨人‘實事求是、一心為民’的信仰光芒。”付小衛(wèi)現場講解道。
聆聽英雄事 傳承紅基因
參觀完棗園革命舊址后,實踐團懷著崇敬之情來到延安八一敬老院,向老前輩們贈送蘊含中醫(yī)藥文化的香囊,并認真聆聽革命老戰(zhàn)士的崢嶸事跡。年逾九旬的解放軍老戰(zhàn)士精神矍鑠,深情講述他參加抗美援朝經歷,還展示了珍藏的軍功章。實踐隊員王耀康在敬老院留言簿上寫道:“臨別深深鞠躬,愿以所學守護您的健康,讓英雄的故事永遠有講述者,也有聆聽人。”這本滿載青春誓言的留言簿,成為連接兩代人的精神紐帶,見證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
走進西北局,淬煉赤子心
7月15日下午,實踐團走進西北局革命舊址,參觀歷史陳列廳、革命舊址復原區(qū)等展區(qū)。一件件珍貴的革命文物、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照片,全面展現了西北局領導邊區(qū)軍民開展政權建設、經濟發(fā)展和文化教育的奮斗歷程。
在西北局辦公廳舊址前,實踐隊員劉春雨說:“站在革命先輩工作過的地方,我深刻體會到他們‘一張桌子辦大事,一盞油燈繪藍圖’的奮斗精神。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傳承這種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作風,在專業(yè)領域腳踏實地、勇攀高峰。”
盛夏灼灼、青春如歌。此次延安之行,不僅是對革命歷史的重溫,更是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臨床學子在“行走的思政課”中感悟思想偉力,傳承紅色基因,更堅定了勇?lián)鷱妵姑男拍睢?/p>
臨床醫(yī)學院黨委
2025年7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