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強鄉村群眾法治意識,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7月18日,山東理工大學筑夢小魚實踐團走進菏澤市定陶區仿山鎮,面向村民及留守兒童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專題普法宣講活動。活動聚焦《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通過案例講解、互動問答、情景模擬等形式,為鄉村兒童及家庭送去實用法律知識。
實踐隊員以案釋法,筑牢權益保護屏障。“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被鄰居欺負怎么辦?”“女童遭遇性侵害該如何求助?”活動中,實踐團成員結合山東君成仁和律師事務所韓光玲律師的專業指導,將法律條文轉化為生動案例。團隊成員王宏維以真實案件為例,講述留守兒童遭受校園欺凌后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過程,詳細解讀《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家庭監護”“強制報告”等制度,強調“孩子不僅是家庭的寶貝,更是國家保護的對象”。
針對女童保護問題,成員賀宜勤采用"動畫短片+情景劇"的互動教學模式,通過生動還原"陌生人搭訕""不當身體接觸"等常見危險場景,為孩子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安全課。活動現場,孩子們在專業引導下學習識別危險信號、掌握拒絕技巧,并通過情景模擬演練"記住家長電話""撥打110報警""尋求老師或村干部幫助"等實用自救方法。村民們全程專注參與,不少家長邊聽邊記,現場學習氛圍濃厚。"以前總以為法律條文高高在上,今天才明白它就像隱形的鎧甲,時時刻刻都在守護我們的孩子。"村民張大姐在活動后深有感觸地說道。這種寓教于樂的普法方式,讓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和村民的法治觀念得到同步提升。
為提升普法效果,實踐團創新形式讓普法更“接地氣”,設計了“法律闖關游戲”“普法兒歌教學”等環節。在“法律知識大轉盤”游戲中,孩子們通過答題掌握“受教育權”“隱私權”等概念;成員們還發放自編的《未成年人保護手冊》,以漫畫圖解“網絡防沉迷”“校園暴力應對”等熱點問題。
針對留守兒童家庭,團隊開設“法律咨詢角”,解答監護職責、撫養費追索等疑問。村民劉大叔咨詢“孩子沉迷手機怎么辦”時,成員結合《家庭教育促進法》建議“多陪伴、定規則、樹榜樣”,并推薦“親子共讀普法繪本”等互動方式。此次活動共發放普法資料200余份,覆蓋村民及兒童150余人。
此次宣講是筑夢小魚實踐團融合專業所學與基層需求的生動實踐。團隊負責人表示,后續將聯合花城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更多鄉村推廣“法律小課堂”、設立“小魚法治信箱”收集兒童法律困惑,同時計劃培訓鄉村教師擔任“法治輔導員”,構建長效普法機制。
筑夢小魚實踐團始終秉持"法治護航成長"的理念,將法治的種子播撒在廣袤鄉村,終將在這片沃土生根發芽、蔚然成蔭。以此次行動為新的起點,團隊將持續深耕鄉村法治教育,為孩子們撐起堅實的法律"保護傘",用青春力量澆灌法治之花,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而鮮活的法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