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普音同行”推普服務隊走進鄉村,帶著精心準備的“鄉音轉化包”,為25戶村民開展普通話推廣活動。隊員們結合農村生活場景,用方言對照卡、農活術語手冊等實用工具,搭建起規范用語的溝通橋梁。
方言對照卡:讓“土話”和“普通話”做朋友
“阿姨,您說的‘薅草’,用普通話說就是‘拔草’哦。”隊員馬倩雯持方言與普通話對照卡,耐心為村民講解。卡片涵蓋“播種”“施肥”“收割”等20個農活場景詞匯,還配有手繪插圖。55歲的張阿姨看著“玉米”對應“棒子”的對照圖,笑著說:“原來城里娃這么叫,我也學學!”
農活術語課堂:在勞作里學標準表達
“大家看這個‘犁地’的‘犁’,是邊音‘lí’,不是鼻音‘ní’。隊員楊歡在田間地頭開課,他結合村民正在進行的除草作業,現場教學農具名稱和勞作動作的規范發音。當村民們齊聲說出“我們在給蔬菜澆水”時,隊員們豎起大拇指:“發音越來越標準啦!”
村民心聲:從“不好說”到“愿意說”的轉變
“以前去鎮上買東西,怕說不清楚鬧笑話。”村民劉阿姨拿著隊員們送的“常用語手冊”,認真練習“請給我稱兩斤雞蛋”,“現在跟著學了幾天,去趕集敢開口了,娃們都說我進步大。”活動結束時,團隊為每戶發放“家庭用語對照表”,方便村民日常學習。
農活術語課堂:在勞作里學標準表達
“大家看這個‘犁地’的‘犁’,是邊音‘lí’,不是鼻音‘ní’。隊員楊歡在田間地頭開課,他結合村民正在進行的除草作業,現場教學農具名稱和勞作動作的規范發音。當村民們齊聲說出“我們在給蔬菜澆水”時,隊員們豎起大拇指:“發音越來越標準啦!”
村民心聲:從“不好說”到“愿意說”的轉變
“以前去鎮上買東西,怕說不清楚鬧笑話。”村民劉阿姨拿著隊員們送的“常用語手冊”,認真練習“請給我稱兩斤雞蛋”,“現在跟著學了幾天,去趕集敢開口了,娃們都說我進步大。”活動結束時,團隊為每戶發放“家庭用語對照表”,方便村民日常學習。

此次實踐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原則,所有教學內容均經過鄉村語言習慣調研。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普音同行”服務隊以“接地氣、用得上”的推廣模式,讓普通話走進鄉村日常,成為村民們溝通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