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新征程指明方向。7月11日-17日,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園林園藝學院“園藝筑夢鄉村振興,文化賦能青春征程”鄉村振興實踐團走進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聚焦姚安縣花卉產業轉型,通過深度調研、勞動實踐和科技賦能,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此次活動以姚安縣花卉產業發展轉型為契機,旨在發揮青年學子專業智慧,將課堂知識轉化為鄉村實踐的“引擎”。
數字化交易平臺激活產業脈搏
姚安縣作為云南省花卉產業轉型的標桿,近年來借助科技創新與模式創新,實現了從傳統種植到全產業鏈的跨越發展。實踐團抵達姚安后,首站便聚焦于花卉產業鏈前沿——姚安縣花拍中心。該中心是西南地區領先的花卉數字化交易平臺,在孫燕老師的引導下,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其依托大數據分析的高效運作機制。“這套系統日均處理數萬枝鮮切花,減少了中間環節損耗,交易效率大大提升。”隨著孫老師的講解,實踐團成員觀察到,屏幕實時滾動著花卉交易數據,每一個數字的跳躍都清晰映射著市場瞬息萬變的脈搏與產業蓬勃躍動的活力。
圖為姚安縣花拍中心數字化交易平臺。王誼 供圖
技術實踐深化全產業鏈認知
隨后幾天,實踐團走訪了多家農業企業與種植基地,重點調研鮮切花繁育技術和現代設施農業應用。在花卉公司的育苗大棚里,團隊成員在傅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參與育苗流程。他們小心翼翼地將種子播入基質,調節溫濕度控制系統,確保種子能在最優環境中萌發。播種結束后,他們又進入花卉包裝車間,協助工人進行鮮切花包裝。花卉生產與花藝專業的學生祁德仙在現場感嘆道:“從育種到銷售,現代化鮮切花產業鏈讓我對專業應用有了全新認識。親手操作育苗,比課堂講解更直觀。”在另一家蔬菜種植基地的現代化溫室大棚中,實踐團重點考察了應用于蔬菜種植的設施技術:自動化噴灌系統定時定量給水,傳感器實時監測環境參數,LED補光燈精準調控光照。技術工程師陳老師介紹道:“得益于這套設施的精準施肥灌溉技術,我們不僅能將蔬菜品質提升約20%,還能有效降低約10%的生產成本。”
圖為團隊成員在花卉公司鮮切花包裝車間。羅發鳳 供圖
林下經濟創新生態雙贏模式
結束設施農業的深度調研后,實踐團將目光投向生態與經濟融合的創新模式,前往姚安縣官屯鎮林下花卉產業示范基地。該基地依托產學研合作,培育出多種適應林下環境的花卉新品種,生動詮釋了“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發展理念。團隊成員穿梭于林蔭下的花田,仔細觀察花卉生長狀況。基地負責人王晰老師詳細介紹了“以花養林”的創新模式:“我們在保護原生生態的前提下,利用林地空間種植耐陰花卉,提升年效益提的同時減少了水土流失。”調研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充分結合園林園藝專業知識體系,針對基地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展開了深入研討,并提出了具有實操價值的優化建議。
圖為官屯鎮林下花卉產業示范基地。王咨懿 供圖
田間實踐踐行科技助農使命
實踐活動的最后一天,團隊奔赴仁和鄉農作物種植基地開展勞動實踐,探索綠色循環農業模式。在廣闊的農田中,成員們頭頂烈日,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當地農作物種植情況,并幫助農戶采摘玫瑰和采收玉米,體驗田間勞作的艱辛。采摘間隙,他們采集了玫瑰和蔬菜種植區的土壤樣本,計劃返校后對這些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根據結果制定針對性土壤修復方案。團隊成員馬健濤在現場說明:“初步觀察顯示,部分土壤酸化問題突出,我們將通過試驗推薦有機改良技術。”這一行動不僅解決了農戶的實際痛點,更踐行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農科精神。種植戶李慶豐說:“你們來了,我家的土地問題終于有希望了”。
圖為團隊成員在仁和鄉農作物種植基地背玉米。李陳 供圖
此次姚安之行,不僅是一次專業實踐,更是青年學子扎根鄉村、賦能產業的生動縮影。活動全程,團隊共完成發放調研問卷30份,反饋技術建議書5份,并計劃將土壤檢測成果匯集成冊,編制簡易版《綠色農業科普宣傳手冊》,為后續土壤修復提供科學依據。展望未來,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深化專業學習,繼續投身鄉村振興事業。(通訊員: 黃麟棚 趙宇帆 巖噸罕 祁德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