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煙大數(shù)字反哺智慧助老社會實踐隊的8名學子帶著自制報刊和攝影器材,走進善集村退役軍人服務站。在這里,一場以“技術助老,溫情暖心”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拉開帷幕,隊員們用專業(yè)技能和真誠服務,為村里的老人們送上了一份特別的關懷。?
活動伊始,實踐隊在服務站的活動室開展了專題采訪。82歲的退伍老兵王大爺坐在藤椅上,胸前的軍功章在晨光中格外醒目。“您當年在部隊最難忘的經歷是什么?”“現(xiàn)在生活中遇到哪些不方便的地方?”隊員們圍坐成圈,認真記錄著老人的講述。王大爺談及1958年參軍時的崢嶸歲月,眼角泛起淚光:“那會兒條件苦,但大家心里都揣著保家衛(wèi)國的勁兒。”隊員們時而點頭回應,時而俯身追問細節(jié),筆記本上很快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墻上的時鐘指向十點,采訪間隙,隊員悄悄為老人續(xù)上熱茶,這個細微的舉動讓王大爺不住念叨:“這些孩子真細心。”
圖1實踐隊員采訪老人
“張奶奶,您看這里,點這個綠色的圖標就能視頻通話了。”隊員們拿出連夜制作的《銀發(fā)手機報》,報紙上用大號字體印著手機基礎功能操作指南,配上手繪插圖。76歲的張奶奶拿著老花鏡,手指在屏幕上跟著隊員的指引慢慢滑動。當成功撥通遠在青島的孫子電話時,老人激動地拍著大腿:“能看見人咧!比打電話強多啦!”隊員們還針對防詐騙知識進行講解,用案例提醒老人們不要輕信陌生來電。
圖2:學生手持自制報刊教老人操作手機
服務站里,臨時搭建的“攝影棚”前排起了長隊。隊員們帶來的相機快門聲此起彼伏,正在為老人們拍攝肖像照。“李爺爺,您挺直腰板,笑一笑。”隊員半蹲調整角度,身后的同學舉著反光板補光。拍攝完成后,隊員們立刻打開筆記本電腦,運用專業(yè)軟件為照片進行后期處理。72歲的退伍軍人李建國看著屏幕里自己的照片被“搬”到天安門廣場前,眼眶濕潤了:“這輩子沒去過北京,這下也算‘到過’天安門了。”還有幾位老人選擇了花海背景,看著照片里笑靨如花的自己,樂得合不攏嘴。
圖3正在處理的天安門背景照片
臨近中午,隊員們將打印好的照片一一送到老人手中。遞照片前,隊員們細心地幫老人整理衣襟、扶正帽子。85歲的周福順老人接過嵌著天安門背景的照片,用布滿皺紋的手輕輕摩挲著,臉上的笑容像秋日的菊花般綻放。最后,隊員們與老人們并肩而立,舉著照片合影留念,鏡頭定格下這溫馨的瞬間。服務站的工作人員說:“這些孩子不僅帶來了服務,更帶來了年輕人的朝氣,老人們今天高興得像過年一樣。”
圖4眾人合影?
此次實踐活動中,煙大計控學院的學子們巧妙融合專業(yè)技能與志愿服務,以扎實行動踐行青年擔當。隊員們坦言,當看到老人們臉上漾起滿意的笑容,心中對“學以致用”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原來學識的價值,不僅在于書卷上的墨香,更在于能化作溫暖他人的力量。他們紛紛表示,未來會繼續(xù)帶著這份感悟,讓所學知識扎根生活土壤,在服務社會的道路上傳遞青春正能量,讓專業(yè)光芒照亮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