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薪火傳耕”研究生服務實踐團走進涵江區漏頭村與卓越校外托管中心,通過采訪歷史親歷者、開展昆蟲科普、展示實踐成果等特色活動,架起跨越六十載的傳承之橋,在新老對話與知識傳遞中彰顯傳承的力量。這場連接歷史記憶與未來希望的接力,生動詮釋了“漏頭經驗”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
播種:科普點燃昆蟲啟蒙火種 上午,實踐團成員來到涵江區卓越校外托管中心,為孩子們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昆蟲科普課。課堂上,實踐團成員以“昆蟲的兩面性”為切入點,用圖文并茂的方式闡釋昆蟲在生態、經濟中的雙重角色,既講解了有的昆蟲作為害蟲對農作物的危害,也介紹了作為益蟲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孩子們辯證看待昆蟲與人類的關系。隨后,通過圖片對比、特征解析等方式,成員們細致講解了易混淆昆蟲的辨識方法,帶領孩子們走進奇妙的昆蟲世界,同時設置了“昆蟲知識大闖關”趣味問答環節,對回答正確的同學獎勵科普讀物,極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科普課后的互動環節更是熱鬧非凡。實踐團成員組織孩子們開展3D昆蟲主題拼圖游戲,在動手拼合中加深對昆蟲形態的認知;同時現場進行昆蟲糖畫制作,用融化的糖漿勾勒出蝴蝶、甲蟲等造型,讓孩子們在品嘗甜蜜的同時,感受傳統非遺與自然知識的融合。孩子們積極參與,踴躍提問,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對昆蟲形態與功能的理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埋下了探索自然的興趣種子。
圖1圖為實踐團成員向同學們進行昆蟲科普 薛煜凡 供圖

圖2圖為實踐團成員幫助同學們完成昆蟲糖畫制作 薛煜凡 供圖

圖3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涵江區卓越校外托管中心學校師生與合影 薛煜凡 供圖
總結:科技文創雙輪驅動青春智慧賦能鄉村 下午,實踐團成員向涵江區漏頭村“兩委”進行專題匯報,分享近期在鄉村振興領域的實踐創新成果。團隊圍繞當地特色產業發展與文旅融合路徑提出系列方案,為漏頭村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匯報中,實踐團首先聚焦當地農業核心產業,詳細介紹了針對荔枝、龍眼等特色果樹的病蟲害調研結果。團隊通過實地走訪、樣本采集與數據分析,精準梳理出當前影響果樹生長的主要病蟲害類型,并結合專業知識提出一套科學系統的防治措施,涵蓋生物防治、綠色農藥應用等適配鄉村實際的技術方案,為保障特色農產品產量與品質提供技術支撐。更引人關注的是,實踐團重點推介了為漏頭村量身設計的文旅IP形象“荔龍寶”。該形象深度融合當地特色:以荔枝、龍眼果實形態為主體造型,巧妙融入漏頭村標志性南洋建筑紅磚古厝的元素風格,既凸顯了“一村一品”的產業特色,又承載了村落的歷史文化記憶,現代設計語言與傳統地域符號的碰撞讓IP形象兼具辨識度與傳播力。基于“荔龍寶”IP,實踐團進一步提出農產品包裝升級計劃與研學路線開發方案,建議通過IP賦能提升荔枝、龍眼等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串聯紅磚古厝、農耕遺址等資源,打造“農業+文化+教育”的融合業態。“這些創新思路切中漏頭村發展需求,荔龍寶系列文創將成為我們鄉村振興的新名片。”漏頭村黨支部書記許建隆對實踐團的成果給予高度認可,認為團隊的建議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徑。此次匯報不僅是高校智力資源服務鄉村的具體實踐,更彰顯了“薪火傳耕”理念在鄉村振興中的生動延伸。
圖4圖為實踐團成員向梧塘鎮領導介紹“荔龍寶”IP形象 薛煜凡 供圖
尋訪:一枚印章見證半農半讀、“漏頭經驗”形成的歲月 實踐團還拜訪了曾與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聯輝共同生活工作、“漏頭經驗”形成過程中的親歷者許老先生。年過八旬的許老先生曾見證老一輩福農人在漏頭村開展的“半農半讀”實踐,這段歷史最終凝結為影響深遠的“漏頭經驗”。交談中,許老先生回憶起年輕時的經歷:當時他擅長雕刻印章,常為鄉親們免費刻章,分文不取,其中就包括為謝聯輝院士雕刻的一枚印章。這份無償付出的熱忱,正是老一輩知識分子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生動寫照。此外,許老先生還向實踐團成員展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孤本書籍,這些泛黃的書頁不僅承載著上一代科研工作者在艱苦環境中探索求知的記憶,更見證了“漏頭經驗”中“實踐出真知”的核心精神,實踐團成員邊聽邊記,用影像、文字與錄音完整留存這段珍貴記憶,為后續“漏頭經驗”史料整理積累第一手素材,同時讓在場師生深切感受到老一輩科研人腳踏實地、攻堅克難的奮斗歷程。
圖5圖為許老先生向實踐團成員展示自己珍藏的孤本書籍 薛煜凡 供圖
從一枚印章到一塊糖畫,福建農林大學“薪火傳耕”實踐團用專業與溫度詮釋了“薪火不息、代代相傳”的青春誓言,實踐團以走訪追溯歷史,用科普連接未來,既讓“漏頭經驗”中的奮斗精神與奉獻情懷得到傳承,也為孩子們打開了探索自然的窗口。下一步,實踐團成員將繼續以“薪火傳耕”為理念,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傳遞知識、延續精神,將科學精神播撒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