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省級工藝大師穆修和

與穆修和老師合影

李文芳老師指導成員體驗蠟染

蠟染成品

與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交流

在李玉芳老師指導下體驗苗繡

與苗寨研究院院長和學生合照
7月17日,中國礦業大學“夢中國”實踐團走進貴州西江千戶苗寨開展社會實踐。通過訪談非遺傳承人、體驗非遺技藝、跨校學術交流等活動,探索非遺基因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密碼,讓青春力量在民族文化交融中綻放。
上午,實踐團成員抵達西江千戶苗寨,在省級工藝大師、苗族銀飾技藝傳承人穆修和的工作坊見證了銀飾“千錘百煉”的誕生。穆老師一邊演示精湛鏨刻技藝,一邊闡釋紋路中深藏的奧秘:“這不僅是技藝,更是民族緊密融合的歷史見證,讓古老基因在新時代煥發凝聚共同體意識的生命力。”紋路流轉,無聲傳遞著千年融合的厚重。
午后,藍靛清香彌漫。蠟染工坊內,學子們在傳承人李文芳指導下,用傳統“銅刀蠟繪”勾勒“焦作路礦學堂”校門輪廓,藍靛暈染間,礦大精神與苗族智慧在藍白對話中激蕩共鳴。苗繡工坊內,另一組隊員跟隨李玉芳老師穿針引線,體驗破線繡等技法。李老師以實物展示苗繡“百鳥裙”的極致細膩、蘇繡“牡丹”的立體層次、彝族“太陽紋”的粗獷生命力,生動詮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至理。團隊成員協作完成繡品,針線穿梭中,多元文化融合的圖景在指尖延展。實踐團成員還走上西江街頭,面向村民與游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宣講,將感悟化為行動。
夜幕降臨,西江千戶苗寨文化研究院內燈火通明。實踐團與貴州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天翼、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代表圍坐一堂,圍繞“以旅促融”“非遺保護與民族團結”等主題進行交流,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青年人的智慧與擔當。
此次西江之行,實踐團深刻體悟:非遺瑰寶,既是民族的獨有印記,更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在貴州這片熱土上,青春力量正以其獨有的熱情與創造力,在苗寨的星空下,續寫著民族團結的嶄新篇章。
新聞來源:材料與物理學院“夢中國”實踐團
文:王樂薇 楊朝吉 陳家慧
圖:王樂薇 周定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