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號召,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彩云推普先鋒團赴麗江市永勝縣新民小學開展“彩云推普·非遺同行”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并赴麗江博物館開展“普韻尋跡 話語前年”納西文化語言傳承行動。團隊以普通話為紐帶,以實踐為課堂,讓千年文脈在青少年與群眾心中生根發芽,為非遺保護注入新時代活力。
“妙語染韻 布上生花”非遺扎染語言美育課堂在麗江永勝縣新民小學熱鬧開課團隊與當地學生共同開啟了一場“指尖上的語言盛宴”。
非遺與語言交織:扎染課堂綻放文化之美
團隊成員以圖文并茂的講解,系統梳理扎染技藝的千年脈絡:從古代先民“青出于藍”的智慧,到明清時期扎染在茶馬古道的繁榮;從扎染的“扎、縫、縛、染、晾”五大技法,到藍靛草種植與生態環保理念。講解中,成員們結合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重點標注“絞纈”“夾纈”“蠟纈”等專業術語的標準發音,通過互動問答強化語言規范意識,參與者們不僅掌握了技藝知識,更提升了專業詞匯的準確表達能力。
歷史與技藝交融,語言浸潤非遺
課堂特別設置“扎染民謠朗讀會”,師生齊聲用普通話誦讀《扎染民謠》:“靛藍染布香,扎花出奇樣,一針一線間,千年韻悠長。”在朗讀過程中,成員們通過語調示范、節奏把控,展現詩歌的韻律之美,參與者們在聲韻與色彩的交織中,深刻體會扎染文化的藝術魅力。實操環節中,成員們手把手教授捆扎布料的技巧、染液調配比例及晾曬注意事項,參與者們親手創作的藍白扎染作品,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語言的生動載體。
聲韻與色彩共振,民謠傳唱文化魂
活動中團隊鼓勵參與者積極分享扎染感受與技巧,講述扎染歷史、技巧及非遺價值,志愿者們逐字逐句以標準普通話糾正參與者發音,并為孩子們錄制“扎染技藝講述”短視頻,助力非遺文化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短視頻記錄傳承力量,文化自信薪火相傳
7月25日,“普韻尋跡 話語前年”納西文化語言傳承行動在麗江博物館開展,活動以“普通話+文化體驗”模式,“彩云推普先鋒團”同游客們共同打開了一扇了解東巴文化的窗口。
博物館里的語言尋根:東巴文化煥發新光彩
專業講解解碼東巴文化,語言鋪就認知之路
麗江博物館專業講解員以標準普通話系統講解東巴文化:從東巴文字的“字畫同源”特征,到東巴經卷中記載的《創世紀》《黑白之戰》等史詩傳說;從東巴祭祀儀式的象征意義,到納西族“三朵節”“火把節”的民俗風情。講解中,重點解析“東巴”“卜書”“神路圖”等核心概念,幫助參與者構建系統的文化認知框架,并通過多媒體互動屏展示東巴文與現代漢字的對比,深化理解。
未來展望:語言與非遺共繪文化長卷
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將持續深化“彩云推普”品牌建設,計劃聯合更多高校、非遺保護機構,推出“百名學子講非遺”“非遺技藝進校園”等系列活動。未來,團隊將開發“普通話+非遺”線上課程,打造沉浸式語言文化學習平臺。同時,探索“非遺工坊+語言實訓”模式,讓非遺傳承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培養兼具文化素養與語言能力的傳承人才。
(通訊員:王友民、殷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