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至16日,桂林理工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的智匯鄉村促振興科技支農實踐團,在指導老師郭泉和朱鵬飛的帶領下,一行24人前往廣西桂林市灌陽縣三樹村開展為期四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該實踐團以“科技賦能、服務惠民、助力振興”為宗旨,進行了柑橘黃龍病檢測、村莊墻壁美化、義務維修、科普課堂和調查訪談等多樣化活動,旨在通過科技手段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和鄉村文化振興。
科技賦能柑橘產業
在桂林市灌陽縣三樹村的廣袤田間,桂林理工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的智匯鄉村促振興科技支農實踐團成員們,化身為“數字農技員”,運用前沿的YOLOv12目標檢測技術,為當地柑橘園進行了一次精準的“體檢”。他們通過系統采集果樹圖像數據,利用AI模型迅速而準確地識別出柑橘黃龍病的疑似病株。此外,實踐團還對土壤墑情、水分分布、光照強度等關鍵生長環境因子進行了同步測量和記錄。這套經濟實惠的系統不僅實現了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而且通過“AI+”技術的應用,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學院領導指導實踐團學生在田地開展黃龍病檢測。桂林理工大學 陳美琦 供圖
義務維修服務民生
針對村民普遍面臨的“家電維修難”問題,實踐團設立了義務維修服務站。在為期四天的服務中,他們為鄉村居民維修了電風扇、電腦、血壓計等家用電器十余次。一件件重新運轉的家電不僅解決了村民們的實際困難,更在拆裝調試的過程中,悄然拉近了青年學子與鄉親們之間的距離,搭建起了一座信任的橋梁。
實踐團學生在田地開展義務維修。桂林理工大學 陳美琦 供圖
妙筆美化鄉村家園
實踐團的同學們還用畫筆為三樹村的墻壁增添了一抹生動的色彩,他們繪制的柑橘收獲畫面不僅與村中的支柱產業緊密相連,更深深觸動了鄉親們的心靈。金黃飽滿的果實壓彎了枝頭,展現了村民們引以為傲的當家品種;層疊的果園、蜿蜒的小路、熟悉的竹筐,這些細節還原了最真實的生產場景。通過藝術的力量,實踐團為鄉村增添了獨特的韻味,以藝術賦能鄉村振興。
實踐團學生在田地開展墻繪。桂林理工大學 李俊慈 供圖
趣味科普啟迪未來
桂林市灌陽縣三樹村的孩子們近日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活動。桂林理工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的智匯鄉村促振興科技支農實踐團,將科學知識帶進了鄉村課堂,為當地孩子們精心打造了一場趣味科普盛宴。
實踐團通過三個精心設計的實驗,向孩子們展示了科學原理的實際應用。在“空氣炮顯威”實驗中,孩子們觀察到氣壓如何產生強大的沖擊力,直觀地理解了沖擊波的形成。“光影魔術秀”則通過光與影的互動,使孩子們對光的直線傳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3D打印奇觀”實驗則讓孩子們親眼見證了現代制造技術如何將虛擬設計轉化為實體模型,激發了他們對未來科技的好奇心。
此次活動不僅為鄉村孩子們帶來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探索和創新的種子,為鄉村教育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實踐團成員為三樹村孩子進行物理科普。桂林理工大學 李心慧 供圖
學院領導關懷三樹村
7月15日上午,學院黨委書記秦勤忠、學院院長董明剛及學院黨委副書記書記蔣瓊親臨三樹村,參與并指導實踐團的工作。領導們走進柑橘園,實地察看了AI檢測技術的應用,并在維修臺前與同學們一起幫助村民調試風扇,了解3D打印機的操作。董院長鼓勵學生們將課堂知識應用于實際,蔣書記則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和休息。三位領導還與鎮村干部進行了交流,明確了后續的合作需求,并為實踐團成員送上了解暑飲品,為炎熱的工作環境帶來了一絲清涼。
領導老師與全體實踐團成員合影留念。桂林理工大學 陳美琦 供圖
桂林理工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智匯鄉村科技支農實踐團此次赴三樹村的科技支農實踐,以智慧賦能農業、巧手服務民生、妙筆描繪鄉韻、科普啟迪未來,生動詮釋了高校學子的責任擔當。實踐團不僅為鄉村注入了科技動力,解決了村民實際困難,更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了科學火種,繪就了產業興、家園美、人才聚的振興圖景。這趟實踐之旅,是智慧與鄉土的深情對話,更是青春助力鄉村振興的鮮活篇章。(文:楊軼鈞、岳飛宇 圖片:陳美琦、李俊慈、李心慧 編輯:江艾、吳遙 審核: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