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鳳源 楊馨文 李彩雙 李鳳林 韋亦可 攝影:鄒彤、農欣悅、蘇芷曼
7月20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左江傳音推普實踐隊走進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蘇鎮,深入丹陽村、大定村等地,探訪藤編非遺館、研學基地、重點企業及農戶家庭,與藤編手藝人、企業工人、村民代表開展面對面交流,實地見證普通話推廣與藤編非遺傳承的雙向賦能。?
實踐隊首站抵達地蘇鎮丹陽村藤編非遺展示館。館內陳列花籃、動物造型等藤編工藝品。有著10年編織經驗的手藝人拿起一件“十字紋”藤籃,向隊員們介紹以往的局限:早年藤編技藝依靠方言口傳心授,編織關鍵技巧僅能通過鄉音傳遞。因而外地客商考察時,手藝人以普通話準確介紹工藝的細節,更無法系統講解藤編背后的文化內涵。隨著國家推普行動的深入,手藝人已能準確表述“三股編”“纏枝紋”等專業術語,利用鏡頭向外界講解藤編工藝,這不僅促進都安藤編文化的弘揚,同時也吸引了部分在外務工人員想返鄉學藝傳承。
隨著實地考察的深入,實踐隊前往丹陽藤編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該基地去年接待學生約1萬人次,兼具非遺傳承與民俗教育功能。基地負責人介紹,教師使用普通話系統講解藤編歷史與工藝后,學生不僅能快速掌握基礎技法,還能向外地游客介紹“都安藤編”相關內容。相比以往使用方言授課時外地學生理解困難的情況,普通話教學使學生在實踐后還能通過文字記錄鞏固學習,強化了傳承鏈條。?
午后,實踐隊深入丹陽村農戶家中,實地觀摩藤編制作全流程。在農戶院子里,村民借助機器完成鐵線的切割、焊接與造型,制作出從簡單籃子框架到復雜動物造型的各類模型。農戶李大姐表示,以往向外地師傅學習機器操作時,因看不懂說明書、聽不懂專業術語,僅磨合就耗時半年。掌握普通話后,查閱教程、咨詢技術問題更為便捷,還于上月研發出“玉米葉混編”新樣式。?
隨后,實踐隊走訪當地藤編重點企業——廣西都安編織之鄉藤籃工藝品廠。車間內,數十名工人正在制作藤籃、花瓶等工藝品,編織技藝嫻熟。廠長介紹,廠里80%的工人參與過村里的普通話培訓,以往與外貿商對接需聘請翻譯,如今工人可直接用普通話溝通材質、工期等事宜,訂單量較三年前增長一倍。負責質檢的師傅補充,目前工人已能獨立用普通話撰寫包裝說明。?
都安藤芒編織技藝于2020年被列入廣西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承載著瑤族人民的歷史記憶。在推普行動的助力下,藤編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呈現新態勢:手藝人能用普通話系統講解工藝,企業借助語言優勢拓寬市場,年輕人通過語言橋梁參與傳承。推普行動與非遺傳承的雙向賦能,推動都安藤編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發展。
藤編工藝品
團隊成員采訪藤編手藝人
團隊成員直播帶貨
團隊成員合影
團隊成員與非遺傳承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