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學子系統籌備金秀瑤繡調研,多維助力非遺活態傳承
來源:張婷 孫瀚雅 廖美萱 梁芯瑞 梁梓耘 曹曉玉
2025年4月20日至7月3日,廣西師范大學“金繡前程”瑤族織繡調研團隊在廣西來賓金秀瑤族自治縣開展為期75天的社會實踐調研籌備工作。這支由歷史學、社會學、旅游管理等學科12名學生組成的團隊,聚焦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織繡的活態傳承與旅游新業態融合路徑,通過系統性理論建構、田野路線規劃及數據工具開發,為深入瑤鄉調查奠定基礎。該項目獲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學術支持,并納入金秀縣文化振興重點協作項目。
深耕學術:構建非遺傳承創新理論坐標
瑤族織繡承載著瑤族遷徙歷史與精神信仰,其八角花紋象征先祖八方遷徙之路,盤王印紋記載盤瓠神話的民族記憶,2018年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當前面臨三重危機:金秀縣文化局2024年普查顯示,全縣掌握挑花、鎖繡核心技藝的傳承人僅存37位,其中70歲以上者占比達68%;傳統織繡因單件手工耗時超80小時,市場售價普遍高于3000元,年銷量不足200件;更嚴峻的是,縣職業教育中心近三年瑤繡選修課報名人數下降41%,揭示技藝代際傳承瀕臨斷裂。面對困境,廣西師范大學跨專業團隊以“金繡前程”為名展開攻堅——名稱中“金”指向世界瑤都金秀,“繡”凝練織繡文化內核,“錦繡前程”諧音隱喻非遺重生愿景。團隊系統梳理近五年國內外前沿成果,重點研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與中國文旅部非遺旅游融合政策,建立三維分析框架。通過交叉比對貴州苗繡紋樣IP授權、云南白族扎染民宿工坊等7個案例,運用態勢分析法提煉非遺活化黃金三角模型:文化符號現代轉譯系根基,產業鏈條垂直整合為引擎,社區參與賦權機制作可持續保障。基于此,團隊確立《文旅融合視域下非遺創新傳承賦能旅游新業態機制研究》核心課題,形成“紋樣解碼—產品開發—市場驗證”閉環研究鏈。
精織網絡:布局立體化田野調查體系
為突破調研碎片化局限,團隊構建文化基因、生產實踐、生態原真三重維度的全域調查網絡。文化基因維度以金秀瑤族博物館為核心,計劃對館藏132件清末民初織繡文物實施高精度數字化采集,重點解析盤王印、狗牙紋等17類圖騰的宗教隱喻與歷史變遷;同步對接縣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調取傳承人檔案構建技藝傳播樹狀圖譜。生產實踐維度深入自治區級非遺工坊“瑤鳳凰”,全程記錄設計師解構重組八角花紋為箱包配飾的九道工序,量化產品開發周期與市場反饋關聯;蹲點“瑤服世家”婦字號基地兩周,建立原料采購中藍靛草成本、生產效能日均0.5米每人、景區代銷占渠道78%的三維數據模型。生態原真維度進駐羅香鄉古占瑤寨,用民族志影像儀記錄“度戒”儀式中織繡禮服的神圣性表達;在六巷鄉下古陳村開展參與式調研,借助統計軟件分析128份青年問卷,識別收入預期低占63.2%、技藝復雜度高占57.8%等七大拒學動因權重。針對金秀縣83.6%面積為山地的地形,團隊創新設計雙軌交通方案:跨鄉鎮移動依托每日6班縣域環線客運巴士覆蓋全縣6鎮18村,村寨內部以共享單車破解末端通行難題,編制含瑤醫藥青蒿外敷止血法、衛星離線地圖的16頁《突發狀況應對手冊》。淬煉利器:開發精準化數據采集方案團隊研發三套數據工具破解質性描述局限。游客需求模塊采用混合方法:定量層面通過21項指標問卷,使用李克特五級態度量表測量游客對盤王印象征祖先庇佑的知曉率28.4%、200至500元價格區間接受度62.7%、文創首飾類需求71.3%;定性層面在旅游平臺發起敘事征集,收到347份文本經情感分析顯示“神秘感”詞頻35.2%、“昂貴”28.7%為核心標簽。傳承生態模塊首創雙軌記錄法,結構化訪談涵蓋技藝傳習平均9.3年、日均收益86.5元、政策扶持不足感知度73%等13變量,配套自研APP實現瑤語訪談實時轉譯且準確率達92.6%。市場行為模塊在縣城集市設3觀察點,采用15分鐘時段抽樣記錄游客平均駐留47秒、詢價轉化率11.3%、機繡仿品占成交量89%等數據。同步制備標準化物資包:抗風雨復合材料隊旗、電子工牌動態紋樣顯示系統、詳載192種紋樣印刷標準色值的工具書、校級公函及35位傳承人聯絡檔案。邀請民族學專家開展影像采集禁忌、田野數據加密存儲等專項培訓,全員通過考核獲非遺田野調查資格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