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為深入了解鹽堿地治理的“農高區方案”,學習校地協同創新的機制模式,“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青島農業大學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濕地守護,生態河口”——基于東營濕地的山東省現代農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策略調研實踐團,走進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深入我校鹽堿地學術交流中心試驗田,實地探訪“科技治堿”的前沿陣地,解碼鹽堿地從“不毛之地”到“希望沃土”的蛻變之路。
為響應“以鹽堿地綜合利用為特色,打造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的國家使命。青島農業大學依托鹽堿地學術交流中心,整合農學、資源與環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多學科力量,在這里打造了集“試驗研發—成果轉化—示范推廣”于一體的綜合性試驗田,為解決鹽堿地難題做出突出貢獻。
在相關研究人員帶領下,實踐團成員們參觀了高通量作物表型組學平臺,近距離觀察智能農業設備,詳細了解其技術原理與在鹽堿地耕作中的應用優勢,了解科技如何破解鹽堿地利用難題。觀摩鹽堿地經濟作物新品種“青農二號”生長狀況,了解“青農二號”的耐鹽堿性能與抗逆性表現,知曉其根系發育與生理特性對鹽堿地有極強耐受能力。
此次調研,實踐團成員深刻了解到“向鹽堿地要糧”的精神。未來,學院將以推動“生態保護+農業科技+數字技術”交叉融合,引導更多研究生將論文寫在鹽堿地上,用科技之力讓“不毛之地”變身“金山銀山”,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