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井隊員黃山實踐深化融合方案 共繪新安醫學康養藍圖
經過前三日高強度的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和實地服務,8月1日,橘井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將工作重心轉向室內,進行系統性的資料整理、分析提煉和方案深化。駐地會議室變成了的“項目作戰室”,桌上鋪滿了記錄本、錄音筆、存儲卡、拍攝的照片、采集的植物標本以及各種調研表格。
隊員們按任務分工高效協作。負責口述史整理的小組,反復聆聽錄音,核對筆記,將老人們講述的名醫軼事、家族行醫經歷、民間驗方進行逐字逐句的謄錄、分類和初步考證。隊員小王正在電腦前仔細整理一段關于徽派建筑養生智慧的錄音:“吳奶奶提到天井通風防潮、屋梁選材防蟲這些細節,非常有價值,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環境養生觀,是康養旅游文化講解的好素材。”他們初步篩選出具有代表性、故事性強且具備一定開發價值的素材二十余條。
生態資源組的隊員則忙著整理山林考察的數據和影像資料。他們將拍攝記錄的黃山貢菊、茯苓、黃精、丹參等十余種特色藥材的照片,按生長環境、植株特征、花果形態進行歸檔,并附上護林員講解的藥用價值、采集時節等關鍵信息。同時,將不同監測點的負氧離子濃度數據、林間步道狀況評估、景觀節點照片等匯總,形成一份簡明扼要的《黃山區域生態康養資源評估簡報》。“這些一手資料,能有力證明我們發展森林康養、中醫藥生態體驗的優勢。”隊員小趙展示著整理好的資料說道。
上午的核心工作是梳理康養旅游的初步構想。隊員們將7月30日與村委干部、民宿經營者討論的線路雛形,結合7月31日山林考察的實地感受和宣傳角收集的村民興趣點,進行細化和豐富。例如,將“山林識藥+藥膳制作”線路細化為:
上午(山林識藥): 在護林員或資深藥農帶領下,沿選定安全步道,辨識3-5種常見道地藥材(如貢菊、黃精),重點講解其生態習性、藥用功效(結合新安醫學理論)、民間故事;設置互動環節(如尋找特定藥材葉片)。
下午(藥膳制作): 在合作民宿或工坊,由專業藥師或廚師指導,學習制作1-2道時令、功效明確(如祛濕、解暑、滋補)且操作相對簡單的黃山特色藥膳(如茯苓糕、貢菊蜜飲、黃精燉雞);講解藥膳配伍原理、食用禁忌;共同品嘗成果。
同時,對“古村文化+中醫理療體驗”線路也補充了徽派建筑養生智慧講解、中醫體質辨識問卷、個性化穴位按摩、艾灸體驗等具體內容。隊員們還整理了在宣傳角活動中村民反饋比較感興趣的體驗項目(如拔罐、簡單按摩、養生茶飲),考慮將其作為民宿的增值服務模塊。
下午,服務隊邀請村委干部、文化站工作人員以及幾位有代表性的民宿經營者舉行了一場小型座談會。隊員們首先匯報了前三日的主要發現、資料整理進展,并重點介紹了細化的兩條康養旅游線路設計方案及其亮點。
“這個細化方案比我們之前想的更具體、更有操作性了!特別是把識藥、做藥膳、聽故事、體驗理療都串起來了,游客的參與感會很強。”民宿經營者仔細翻看著方案文稿,表示了肯定,同時也提出實際關切:“不過,要落地的話,誰來帶客人識藥?藥膳師傅哪里找?做理療體驗的人員資質和安全怎么保障?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村委干部非常重視這些實際問題:“人才和技能確實是關鍵瓶頸。村民有熱情,但普遍缺乏專業知識和規范服務技能。”他提出:“能不能請安徽中醫藥大學的專家,或者你們服務隊后續提供一些基礎的線上培訓?比如常見藥材的講解要點、簡單藥膳制作、按摩艾灸的安全操作規范?哪怕先培養幾個骨干也好。”
隊員們認真記錄了這些核心需求和挑戰。隊長回應道:“您的建議非常中肯。人才培訓和標準化服務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會把這一迫切需求詳細記錄下來,回校后向相關院系和專家反饋,探討為本地提供定制化線上培訓課程或短期工作坊的可能性。同時,我們也可以協助制作一些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南視頻或手冊。”
座談會氣氛務實而熱烈,雙方就線路設計的可行性、優先啟動點、村民參與模式以及最急需的技能培訓內容(如基礎中醫藥知識科普講解、藥膳安全制作、艾灸、拔罐、按摩基礎操作規范)進行了深入交流,初步明確了后續合作的重點方向——即圍繞“人才技能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傍晚,隊員們繼續投入工作,將座談會上的討論要點融入方案,并開始著手規劃離村前的成果交接形式和后續支持計劃。一天的室內研討與座談,雖無跋山涉水的辛勞,卻是在為中醫藥文化賦能康養旅游的藍圖,描繪更清晰、更落地的線條。
(通訊員 陳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