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醫藥大學橘井服務隊黃山實踐收官 成果豐碩助力多元發展
在黃山的最后一天,橘井志愿服務隊的駐地彌漫著收獲的喜悅與依依惜別的氛圍。上午,隊員們進行最后的資料整理、物品清點和駐地清掃工作。最重要的環節是與當地村委、文化站進行正式的成果匯報與交接。
在村委會議室舉行的總結交流會上,服務隊隊長代表全體隊員,向村委干部、文化站工作人員等詳細匯報了本次實踐的整體成果:
一、新安醫學文化挖掘方面:
系統收集整理口述史料:記錄保存5位新安醫學相關傳承人或知情老人的口述音頻、視頻(總時長超5小時),整理形成文字稿,內容包括家族行醫經歷、名醫軼事、20余條散落民間的實用驗方(涵蓋跌打損傷、筋骨勞損、常見小病調理等)。
藥材資源記錄:實地拍攝并詳細記錄了黃山貢菊、茯苓、黃精、丹參等12種道地藥材的生長環境、植株形態特征、花果期及藥用價值信息(附圖片及說明)。
民俗與建筑養生智慧整理:收集整理了徽派建筑中蘊含的通風防潮、選材防蟲等環境養生理念,以及本地節慶習俗(如端午懸艾)中的中醫藥元素。
二、康養旅游發展探索方面:
形成初步融合線路方案:基于調研和座談,細化形成2條主打線路方案(“山林識藥+藥膳制作體驗”、“古村文化探秘+中醫理療體驗”)和1條輔助體驗模塊(民宿中醫藥增值服務包),包含具體活動內容、時間安排、所需資源及初步成本效益分析。
需求與問題梳理:匯總分析來自民宿經營者、游客(間接通過經營者反饋)及村民的康養項目需求與建議20余條,明確指出了當前存在的項目單一、深度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等核心問題。
村民認知與參與度提升:通過宣傳角活動、入戶訪談,累計向超過200名村民普及了新安醫學價值、日常養生知識及康養旅游發展理念,發放宣傳手冊300余份,有效提升了村民的認知度和參與意愿(如村民孫大娘計劃整理家中草藥圃)。
志愿服務與社會影響:為村民提供免費血壓測量、中醫養生知識講解、簡易穴位按摩、艾灸、拔罐體驗等健康服務,廣受歡迎?;顒右l村民對中醫藥文化和本地發展的新思考。
“這些資料非常寶貴,尤其是那些老人口述的方子和故事,還有你們整理的藥材圖錄,對我們建立村史檔案、申報文化項目太有用了!”文化站工作人員接過裝滿電子資料和部分紙質成果的文件袋,由衷地感謝。村委干部則更看重產業方面的成果:“這份融合線路方案和問題清單,給我們指明了方向。特別是你們指出的‘人才短板’問題,一針見血。我們非常期待后續在村民技能培訓方面能得到安徽中醫藥大學的支持。”
隨后,在與會人員的共同見證下,服務隊隊長與村委干部、文化站代表、民宿協會代表共同簽署了一份《合作意向備忘錄》。備忘錄明確約定了后續合作方向:
安徽中醫藥大學方面(主要通過相關院系或學生組織):探索為黃山市蜀源村提供線上中醫藥文化科普、康養旅游服務技能(如基礎講解、藥膳制作、安全理療操作)培訓課程的可能性,協助制作新安醫學文化、本地特色藥材及康養旅游線路的推廣短視頻素材。
當地方面:負責組織村民參與培訓;提供培訓所需場地等基礎支持;積極推廣運用合作成果。
在最后的感悟分享環節,隊員小李動情地說:“這五天,我們不再是書本知識的學習者,而是新安醫學的‘尋寶人’和鄉村發展的‘探路者’。聽到老人守護祖傳方子的執著,看到村民對增收的渴望,感受到游客對健康體驗的需求,這些真實的觸動讓我們明白,傳承與發展就在這些具體的人和事中。我們的努力,哪怕只是讓多一個人了解新安醫學,多一個村民看到康養旅游的希望,就是有意義的。”隊長補充道:“這次實踐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三下鄉’的真正價值——將所學融入鄉土,用青春連接古今。雖然我們即將離開,但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新安醫學文化和黃山康養旅游的種子,定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午后,隊員們收拾好行囊,帶著滿滿的收獲——記錄的厚厚筆記、存儲珍貴影像的硬盤、村民贈送的黃山野茶、更重要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與對這片土地的深情——踏上了返程之路。車窗外的黃山美景漸行漸遠,但隊員們心中清楚,這座連接古老醫學智慧與現代鄉村振興的青春橋梁,已在黃山扎實地架起,而他們,將繼續成為這座橋梁堅定的守護者和建設者。安徽中醫藥大學橘井暑期志愿服務隊的黃山之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為更長遠的文化傳承與產業探索開啟了新的篇章。
(通訊員 陳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