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銅陵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壽韻薪火行”志愿服務隊奔赴千年古城壽縣窯口小學,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隊立足專業特色,融合現代科技與傳統文脈,打造“數字+五育”特色課程,讓知識、趣味與文化的甘霖浸潤童心,讓千年古城文脈與現代教育理念在鄉村校園激蕩出動人回響。
思政育人:紅色精神與古城文脈交相輝映
沈浩志不朽,壽州史流芳。實踐隊員既以沉浸式課堂,再現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沈浩扎根基層的奉獻故事,在互動問答間播撒家國情懷的種子,又在“楚風漢韻潤童心”課堂上,從淝水古戰場的“投鞭斷流”到安豐塘的千年碧波,從古城墻到豆腐非遺,隊員們引領孩子們穿越千年,讓文化自信在孩童心中悄然生長,實現思政教育“潤物無聲”“沈浩精神”精神與壽縣歷史文化在這塊熱土回蕩共生。
智體融合:科技思維與傳統體育相得益彰
代碼連童夢,魔塊轉靈思。編程課堂上,代碼邏輯化作“指揮機器人跳舞”的游戲,孩子們拼接編程板,當“哪吒騎風火輪”的動畫躍然屏上時,眼中閃爍星光:“原來電腦里的魔法藏在思考里!”魔方課堂里,指尖翻飛間,雜亂魔方漸趨復原,首個復原者的歡呼與掌聲,讓“堅持”二字深植童心。
民俗植心田,球韻動校園。傳統體育課堂上,毽子翻飛如蝶,沙包劃出弧線,孩子們的歡笑驚飛夏蟬,父輩游戲在此煥發生機。籃球操課上,實踐隊員俯身教授運球,掌心溫度隨籃球傳遞,生澀動作在節拍中流暢,跳躍間鐫刻著努力的印記。
美勞共育:藝術創作與文化傳承齊頭并進
舞步燃鄉野,戲韻承文脈。拉丁舞課堂上,“恰恰”的輕快節奏中,裙擺揚起肆意綻放的花;街舞教室里,鼓點與腳步共振;健美操課堂上,節拍與跳躍共舞,少年們釋放蓬勃生命力;當黃梅戲的鄉音與滬劇的婉轉在此相遇,一唱一念間,孩子們在戲韻中感受到戲曲魅力,每個眼神都在訴說對優秀傳統藝術的熱愛。
非遺植童心,筆繪古城韻。在“非遺”手工課上,陶泥在掌心捏塑成“小瓦當”、漆扇在陽光下映出斑斕、糖畫糖漿勾勒出靈動造型,京劇臉譜在筆尖綻放神采……古老技藝紛紛在指尖演繹。墻繪課堂更是一場“流動的美育”,師生以墻面為紙,勾勒南門城樓、淝水剪影、安豐塘碧波,顏料暈染間,古壽州風華鋪展,美育與文化傳承在此刻完美呈現。
共繪育人:文脈薪火代代傳
離別時,墻面上古城畫卷初顯神韻;孩子們的書包里,裝著親手做的漆扇、記下的黃梅戲唱詞,更藏著“長大后要像老師一樣傳播家鄉文化”的心愿。這場暑期實踐,早已超越了一次活動的范疇——它是一次文化反哺,讓古城文脈在孩童心中延續;是一場教育共鳴,讓五育之花在鄉村土壤綻放;更是一次初心踐行,讓高校服務地方的使命,在與孩子的笑臉相遇時,有了最溫暖的注腳。這段夏日的相遇,不是終點,而是孩子們與世界對話的新起點,實踐團隊已經連續三年服務鄉村學校,銅陵學院數計學院的“三下鄉”故事,也將在這份延續中,寫下更動人的篇章。
(作者:嚴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