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五感耕云”實踐團隊于7月17日至22日奔赴浙江麗水,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紅色基因賡續、生態價值轉化、非遺活態傳承”為調研主線,通過“腳踩泥土、眼觀山河、耳聽民聲、鼻嗅茶香、舌品山珍”的立體化實踐,為鄉村振興描繪出一張“色香味聲形”俱全的調研圖譜。
五感引航,溯源文明印記 7月17日,實踐團隊首站來到麗水市博物館,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在“秀山麗水”主題展廳,隊員們借助AR互動導覽和全息投影技術,沉浸式感受甌江流域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文明的演進脈絡。在“畬族風情”專題展區,隊員們從鳳凰裝彩帶紋樣、傳統銀飾鏨刻工藝以及畬語民歌數字化展演中,觸摸到山地民族的生存智慧與精神圖譜。而在“麗水三寶”精品展柜前,龍泉青瓷、青田石雕、龍泉寶劍這三件國家級非遺,讓隊員們見證了“匠心鑄魂”的產業振興實踐。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麗水市博物館 周雪雪 供圖
多維交融的參觀體驗,不僅幫助實踐團隊構建起對麗水發展模式的認知框架,更激發了他們助力鄉村振興的青春創意,為后續調研筑牢文化根基。
五感鑄魂,賡續紅色血脈 7月18日,實踐團隊來到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在革命史展區,通過斑駁的軍號、泛黃的土地契約、復原的“紅色交通站”場景,隊員們仿佛回到1935年,親眼見證了紅軍挺進師在粟裕和劉英的領導下,歷經艱難困苦,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艱辛歷程。在文物、口述史與場景復原中,實踐隊員周雪雪表示,學習了解麗水的光輝革命斗爭歷史,重溫“浙西南革命精神”,能讓其深刻領會革命先烈堅定信念、不怕犧牲、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精神內涵,作為青年一代,定會繼承光榮革命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周雪雪 供圖
這次參觀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一次精神洗禮和思想升華。隊員們在實踐記錄本上紛紛寫下,要將“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后續調研和日常生活,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五感融景,感悟梯田魅力 7月19日至7月20日,團隊前往云和梯田景區。在世界梯田博物館,隊員們通過豐富的展品和詳實的資料,對梯田文化有了初步認知。隨后在九曲云環,隊員們開啟“五感”沉浸式體驗:田園畫卷映入眼簾,自然交響樂在耳邊奏響,泥土、草木與野花的香氣撲鼻而來,觸摸云中梯與泥土帶來別樣觸感,野菜的獨特味道在舌尖散開。
次日,隊員們來到白銀谷核心區域坑根石寨,古村布局、茶坊建筑彰顯古人智慧,觸摸石墻木門,傾聽蟬鳴與瀑布轟鳴,品嘗地道農家菜,細嗅泥土與茶香,全方位感受古村的獨特韻味。調研期間,團隊還了解到云和梯田通過“稻田認養+云端直播”模式,將傳統農耕轉化為“共享經濟”,帶動周邊民宿收入增長40%。
圖為團隊成員觸摸石墻的觸覺調研 周雪雪 供圖
實踐團隊在云和梯田以“五感”觸摸生態脈搏,體悟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實踐真諦,用青春守護綠水青山、傳承農耕文明。
五感攬勝,醉心山水綺章 7月21日,團隊來到縉云仙都景區。在這里,鼎湖峰倒映碧水、錦鯉游弋、老農牽牛過橋、摩崖石刻等景觀構成視覺盛宴;瀑布轟鳴、飛鳥啼鳴、游客交談與趕牛吆喝聲交織成聽覺交響;縉云燒餅、民宿早餐與農家菜帶來舌尖上的鄉愁;觸摸石壁、溪流與石刻,感受歲月痕跡;雨后泥土與草木清香則為旅程增添詩意。
調研發現,縉云燒餅和民宿早餐的特色食材備受游客喜愛,70%的受訪者表示會推薦縉云燒餅給親友。
五感尋芳,探秘非遺瑰寶 7月22日上午,團隊來到本次調研的最后一站——麗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在口頭傳說與表演藝術展區,隊員們聆聽畬族史詩、麗水鼓詞,觀賞縉云婺劇,感受傳統藝術魅力,還親手體驗縉云燒餅制作技藝。
圖為團隊成員聆聽麗水鼓詞 周雪雪 供圖
在民俗活動展區,畬族婚俗、云和“討火種”習俗、青田龍舟節、畬族三月三等節慶圖景,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非遺文化與百姓生活的緊密聯結。
通過此次調研,南京財經大學“五感耕云”實踐團隊深入領悟鄉村振興內涵,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為浙西南革命老區振興注入青春活力與智慧。“看到‘五感耕云’團隊在浙西南革命老區的調研成果,我很振奮。”實踐指導教師季芬表示,同學們用“五感”視角深挖鄉村特色,把課堂上學的鄉村振興理論轉化為實打實的思路,這正是實踐的意義所在。他們不僅走進麗水田間地頭收集一手資料,更和村民、游客深入交流,提出的建議既貼合實際又有青春創意。這種把理論扎根大地的態度,值得肯定。希望實踐團隊成員繼續帶著這份熱忱,讓“五感”答卷在更多鄉村落地生根,真正用青年智慧助力鄉村振興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