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紅色血脈,淬煉青春擔當——池州學院紅土新治逐夢團井岡山實踐2025年7月27日至8月1日,池州學院紅土新治逐夢團在井岡山開展沉浸式社會實踐活動并深入村莊調研。團隊通過探訪革命舊址、參與情景教學、體驗紅色實踐與鄉村考察,回溯烽火歲月,傳承精神譜系,讓井岡山精神在青春步履中煥發時代新輝。
溯源歷史根脈,解碼精神基因三灣改編情景教學中,基地教師梳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歷史脈絡,詳解1927年毛澤東在三灣村的整編舉措——縮編部隊、設立士兵委員會、“黨支部建在連上”,讓學員深刻領悟“黨指揮槍”軍魂的起源。實踐團成員分組繪制隊旗,在創作中深化對革命智慧的理解。


(圖為池州學院紅土新治逐夢團成員制作班旗)
滕永琛教授的“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專題課,從戰略高度闡釋井岡山根據地“革命搖籃”的意義。從張子清師長“獻鹽救傷員”的赤誠,到“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的二十四字精神內核,理論與史實交織,讓學員明白:這片紅土孕育的不僅是勝利火種,更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密碼。
(圖為池州學院紅土新治逐夢團成員在黃洋界的合照)踏訪紅色舊址,觸摸初心溫度小井紅軍醫院舊址內,簡陋醫療設備訴說著缺醫少藥的艱難。講解員講述的張子清師長故事令人動容:重傷的他將珍貴鹽巴留給戰友,自己卻因感染犧牲,這袋鹽成為“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的信仰見證。
黃洋界上,“一炮定乾坤”的傳奇仍在回響。1928年,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擊退敵軍進攻,靠的不僅是戰術智慧,更有軍民共筑的銅墻鐵壁。站在當年的哨口,學員們讀懂了“依靠群眾求勝利”的深刻內涵——這既是保衛戰的勝利密碼,也是今日鄉村振興的力量源泉。
薪火相傳,讓信仰照亮征程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內,蒼松環繞紀念碑。實踐團成員敬獻花籃、鞠躬默哀,向4.8萬長眠于此的英烈致敬。面對鮮紅團旗,他們高舉右拳重溫入團誓詞,誓言回蕩在陵園上空,是對15744位銘刻姓名及無名烈士的告慰,更是青春擔當的宣言。
從理論課堂到實地探訪,從歷史回溯到實踐體悟,數日實踐讓井岡山精神從書本走進心靈。學員們表示,將帶著“堅定信念、實事求是、艱苦奮斗、依


(圖為池州學院紅土新治逐夢團成員聽叫講解員解說烈士)
靠群眾”的精神養分,在求學與實踐中續寫紅色篇章。
井岡四村調研,探索振興路徑7月31日至8月1日,實踐團深入井岡山大井村、小井村、白銀湖村和土山村,通過實地考察、訪談交流、問卷調查等方式,圍繞鄉村發展、土地利用及基層治理開展調研,四個村莊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探索各有特色。
大井村受限于保護區耕地資源,以規范土地流轉為突破口,集中發展茶葉種植產業,有效解決土地碎片化問題,提升了村民收入。片區黨員“急先鋒”平急轉換機制讓基層黨組織在應急處突與日常服務中高效發揮作用,而村莊公共衛生維護和村規民約積分管理細則,為“土地保護積分制”提供了寶貴借鑒。
小井村依托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旅游,完善的旅游基礎設施和特色體驗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但也面臨旅游產品單一、淡旺季差異明顯的問題,需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以豐富產品供給。
白銀湖村在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間找到了平衡,基層干部推廣綠色種植技術,用好僅有的五十畝耕地發展生態農業,民宿產業也為村民增收助力,只是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圖為池州學院紅土新治逐夢團訪談白銀湖村書記)
土山村通過土地綜合整治提高了剩余土地利用效率,正籌劃發展民宿和農家樂以改善經濟,還聯合華潤集團減輕村集體經濟的基礎設施維護壓力,不過年輕人外流問題給村莊發展帶來了阻礙。
此次調研讓實踐團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每個村莊都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大井村的土地集約利用、小井村的紅色資源轉化、白銀湖村的生態產業融合、土山村的土地整治嘗試,都是村民與基層干部共同努力的成果。土地作為鄉村的根基,其有效利用和保護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基層治理的創新則為鄉村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