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上旬,龍巖學院“深挖武平聚寶盆,端起綠色金飯碗”實踐隊在校團委書記郭曉云老師、校團委綜合科科長陳江南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全國林改第一縣、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策源地”——武平縣,開展了為期七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我有青山,青山見證,記錄歷史,擘畫未來。第一站,實踐隊踏足萬安鎮這片綠色土地,感悟林業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歷程。瓜果飄香,點亮經濟,實踐隊走進五里村感受瓜果種植業給村民帶來幸福感的提升。一片片種植基地如草原般的綠意令人心曠神怡。放眼望去,成片的果樹整齊排列,有紫紅的、金黃的果實與翠綠的枝葉相映成趣,煞是好看。在與村團支書蘭文武的交談中,實踐隊了解到,果蔬種植已成為五里村主導產業、特色產業、致富產業,且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不僅如此,成員們還知曉了當地政府出臺相關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助力林下經濟的發展等情況。實踐隊隊員吳春艷不禁感慨:“我們一路走來,發現村民們臉上洋溢的笑容使我們切實感受到了瓜果種植業給村民帶來幸福感的提升。”

圖1:實踐成員與五里村團支部書記開展座談第二站,為了更加明晰了當地的林業碳匯融資理念和狀況,實踐隊前往位于河谷盆地上的下鎮村展開調研,在謝平焰書記和朱建新副書記的帶領下,實踐隊成員與村部青年骨干和林戶進行了訪談,進一步明晰了武平林業碳匯融資理念和具體狀況,提高對林業資源運用的認識。山林披綠,林下生金。農村展新顏,實踐隊隊員汪詩琪感慨道:“林下經濟不僅給林區農民增加了收入,而且對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著特殊的意義。”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追隨著習總書記的足跡,第三站,實踐隊走進了“全國林改第一村”——捷文村。
實地參觀當地的“我有青山”主題館、“捷文村文化長廊”等,在捷文村團支部書記鐘輝先生的帶領下深入了解捷文村村情村貌、林改情況、林下經濟。進一步明晰捷文村林業改革發展歷程;實地參觀千畝靈芝基地、百香果育苗基地、富貴籽生產基地以及融趣自然教育基地,感受了紫靈芝產業的種植環境和產品優勢。
第四站,踏入素有“十里花廊”之稱的園丁村,實踐隊了解到目前全村有花卉種植戶290戶,花卉種植面積超2000畝,花卉產業不斷朝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同時,園丁村也不斷進行突破和創新,打造“花卉+旅游”新模式,豐富度假產品和旅游方式內容,基于花卉田園等打造花田運動、花湯養生、美食體驗、花叢住宿等特色度假產品,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觀。


圖 2:實踐隊在鄒淑珍主任的帶領下參觀盆景 優美的風景是鄉村發展的見證者,更是助力者。第五站,實踐隊深入云寨村,學習到了“綠色氧吧、清新云寨”的生態發展思路,參觀了云寨村的生態環境及當地文化長廊。旅游產業已成為云寨村主導產業、特色產業之一。優美的風景見證和帶動了村子的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發展以及旅游新模式的推出,促使云寨村的旅游產業不斷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提高。


圖 3:實踐隊在云寨村的合影 隨后,第六站,實踐隊來到如詩如畫的小村莊---堯祿村,成員們參觀了著名的鷹嘴桃園田。鷹嘴桃種植產業和旅游觀光產業,作為村經濟發展、村民致富的主導產業,不僅提高了鄉村知名度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還匯集了‘旅游+種植+碳匯’多方合力,促進了鄉村振興產業的發展。

圖 4:實踐隊員在與村民交流 此次武平之旅,實踐隊共走訪16地9村,訪問34名有關林改受益人、碳匯投資人、村鎮主骨干,長達66小時,重點考察了解了武平縣萬安鎮、城廂鎮的各個村落林業碳匯融資狀況最后,在調研結束后,實踐隊成員將總結調研成果,將探索到的林業碳匯發展的障礙,盡己所能提出合理化建議并加以宣傳,探索有效實現林業碳匯價值的可行路徑,服務綠色低碳發展,助力當地碳匯經濟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據悉,實踐隊將繼續在實踐中發現、探索、展望綠色發展趨勢,不斷完善、總結武平林業改革發展經驗和規律,以青春力量實際發揮綠色生態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
指導老師:郭曉云、陳江南
通訊員:李嘉欣、林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