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度挖掘陜北民歌的文化內涵,傳承紅色音樂基因,黃土之上·紅音燎原隊走進延安歌舞劇團,延安歌舞劇團黨總支書記張亞衛為實踐隊成員作題為
《從陜北民歌唱到天下紅歌》專題授課。
授課過程中,張亞衛從陜北民歌的概況入手,詳細闡述其誕生于陜北黃土地的溝溝峁峁。作為黃土地的史詩,陜北民歌與美國黑人民歌、俄羅斯民歌并稱為世界三大民歌,具有獨特的地位。接著,張老師介紹了
陜北民歌的種類,如信天游的悠揚婉轉、小調的敘事性強、號子的振奮人心以及道情的別具一格,充分展現了其豐富多樣的藝術形態。他還特別提到,
陜北民歌的歌詞常運用陜北方言中的重詞疊字,例如“綿手手”“樹梢梢”,這些表達質樸且親切,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極大地增強了民歌的情感表現力。
在演唱方式上,有獨唱、對唱、合唱等形式,并且真假聲轉換、滑音、顫音等技巧的運用也十分普遍,賦予了歌曲獨特的韻味。
此外,張亞衛深入剖析陜北民歌與陜北民俗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陜北民歌是陜北人民生活的“百科全書”,婚喪嫁娶、節慶祭祀、農事活動等場景中都有與之對應的民歌。比如在陜北傳統婚禮中,迎親隊伍會唱《抬花轎》《娶親歌》;而在白事上,孝歌《哭靈調》則寄托著生者對逝者的哀思。這些民歌不僅豐富了民俗活動的文化內涵,
也承載著陜北人民的情感與信仰,成為陜北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張亞衛老師提到,20世紀30年代前,陜北民歌隨著陜北人民的生活場景即興編唱,成為反映生活與社會變遷的載體;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民歌融入了革命元素,誕生了《東方紅》等經典作品,“魯迅藝術學校”的藝術家們助力其成為革命宣傳的號角,
凸顯了陜北紅歌的歷史價值——記錄革命歷程、凝聚奮斗精神。

張亞衛現任延安歌舞劇團黨總支書記,全面負責劇團的黨建、思想政治及業務工作,確保藝術創作緊密貼合黨的方針政策,推動劇團實現高質量發展。在藝術領域,他身兼導演、演員與主持人多重身份,參演的《信天游》在陜西省第七屆文化藝術節榮獲優秀表演獎。此外,他曾主持延安市委、市政府等官方大型文藝晚會數百場,
以多元化的實踐深耕陜北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