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探尋耀瓷古韻,傳承千年匠心
時間:2025-07-18 閱讀:
七月暑浪里,“青火傳薪行,瓷韻耀新光”主題“三下鄉”實踐活動在銅川耀州啟幕。7月6日至18日,陜西服裝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7名學子循著千年瓷脈,踏古鎮、訪大師、捏陶土,在十日行程里,觸摸耀州瓷的歷史肌理與當代脈動,親歷一場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窯火初遇:古鎮瓷聲里的初見? 大巴碾過關中麥浪,空氣里漸漫開陶瓷的溫潤。抵耀州當日午后,團隊便撲向陳爐古鎮——這座“東方古瓷鎮活化石”,窯洞疊著窯洞,瓷片鋪就的街巷在陽光下晃眼。紅黑白青的碎瓷片藏著“爐火千年不熄”的故事,老窯工們的作坊里,拉坯的轱轆聲、刻花的鑿擊聲撞碎午后寧靜。“每寸土都浸著瓷的魂。”帶隊老師的話剛落,隊員們的鏡頭已對準墻角堆成小山的素坯。
圖為團隊成員和指導老師在陳爐古鎮合照 宋東東 供圖時光解碼:從博物館到遺址的對話? 銅川博物館的玻璃柜里,耀州瓷正“說話”。唐代的渾厚壺身撞進宋代的雅致刻花,最惹眼的是那只青釉刻花倒裝壺——國寶級的“倒裝”注水設計,讓團隊成員丁妍妍直嘆“古人把巧思藏進了泥土里”。講解員指尖劃過瓷面:“這便是‘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底氣。”?
唐宋窯遺址的黃土里,窯爐殘垣還帶著煙火氣。青瓷碎片上的冰裂紋路,與唐三彩俑的釉色流痕,悄悄說透從實用到藝術的蛻變。站在“十里窯場”遺跡前,隊員們仿佛看見千年前窯工們揮汗的剪影,而展示區里,取土、拉坯、上釉的流程圖,把千年工序縮成了觸手可及的溫度。
圖為指導老師給團隊成員講解耀州瓷制作流程 宋東東 供圖
匠心親證:刻刀與陶泥間的頓悟?
唐宋耀瓷產業園里,老窯與新廠房的影子疊在一起。孟樹峰大師捏著泥胚,指尖敲過刻花:“下刀要穩準狠,刀鋒帶勁,線條要活,這是六十年磨出的手感。”他的話剛落,拉坯機前已炸開笑聲——高雨婷同學的陶泥剛扶起就塌成“軟趴趴的云朵”,反復折騰兩小時,才捧出個歪歪扭扭的杯子:“原來‘匠心’是摔出來的。”
圖為國家非遺傳承人孟樹鋒大師正在刻花 宋東東 供圖薪火對話:老窯工的瓷心? 非遺傳承人黃文堅的工作室里,釉料香混著泥土味。年過六旬的他摩挲著老窯爐:“當初學手藝只為糊口,沒想到燒了一輩子。”他眼里的光,比窯火亮:“年輕人得真喜歡才學得住,光看不行,得把泥捏出感情。”說著演示拉坯,陶泥在他手里像聽話的孩子,“多一個人學,這火就多燒一分。”
圖為非遺傳承人黃文堅指導團隊成員拉坯 宋東東 供圖跨界邂逅:瓷片路上的合影? 陳爐古鎮的瓷片路上,西安電子科大學團隊的外國友人興致勃勃穿梭在瓷片街巷,用鏡頭記錄古鎮風貌,向當地匠人請教耀州瓷工藝,言語間滿是對陶瓷文化的熱愛。不同膚色的手同時撫過瓷片路,快門按下時,窯洞的影子落在笑臉上。“這瓷能讓全世界湊一塊兒。”黃密密同學的話,讓合影里的陽光都添了幾分甜。
圖為團隊成員和西安電子科大學團隊的外國友人合影 宋東東 供圖
“這十天,我們從歷史走到當下,從旁觀變為參與,不僅看到了耀州瓷的‘形’,更觸摸到了它的‘魂’。”團隊成員湯子璇在總結會上說。的確,從古鎮的煙火到博物館的珍藏,從遺址的斑駁到大師的教誨,從親手制坯的體驗到兩代匠人的堅守,這場研學之旅早已超越了“參觀”的范疇,成為一次深度的文化浸潤。
當大巴駛離耀州時,隊員們手中的青瓷紀念品還帶著窯火的余溫。這些凝聚著歷史記憶與當代創新的瓷器,不僅是此次行程的見證,更承載著一份期待——期待更多人走進耀州,了解耀州瓷,讓這千年窯火在新時代繼續燃燒,讓這份匠心傳承生生不息。
作者:宋東東 丁妍妍 來源: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青火傳薪行 瓷韻耀新光”實踐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