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7月18日,湖南工商大學鼟星研學社奔赴湖南省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開啟非遺文化研學之旅。團隊以 “探尋非遺根脈、共繪文化交融圖景” 為目標,通過入戶訪談、實地探訪與沉浸式體驗,在苗侗村寨的煙火氣中,書寫青春與傳統碰撞的生動篇章。
近年來,湖南工商大學始終致力于將專業實踐與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相結合,鼓勵學子走出校園、深入基層。此次靖州之行,正是希望以青年視角挖掘苗侗族非遺的當代價值,在與村民的深度互動中促進文化互鑒,為非遺保護與鄉村文化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晨曦中的靖州苗寨,木樓的吱呀聲與雞鳴犬吠交織成最質樸的晨曲。村民們詳細介紹了吊腳樓的建筑結構,講解了其中蘊含的古老智慧。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苗、侗族古建筑——吊腳樓
村民們拿出手工織染的民族服飾,熱情地為同學們穿戴。靛藍的底色上,蠟染的花鳥紋樣栩栩如生,刺繡的盤扣點綴其間,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手工藝人的匠心。大家穿上傳統服飾,與村民并肩站在吊腳樓前合影留念,在歡聲笑語的互動中增進了對民族文化的了解,讓文化交融的暖意悄然流淌。

圖為苗族阿媽為團隊成員穿戴服飾苗族服飾
團隊成員們走進苗侗族村民家中促膝長談,聆聽非遺傳承背后的故事。談及苗繡,村民們輕撫著繡品說:“針下繡的每一塊圖案都是先輩傳下來的密碼,有祈福的紋樣,有記事的符號;每一塊布都是自己種的藍草染制,從采葉、發酵到浸染,一步都不能省,一經一緯都凝結著先輩的生活經驗。” 說起侗族大歌,兩位阿姨更是即興哼唱起來,大家無不沉醉于這份 “天籟之音” 的魅力。她們解釋到,這種技藝全靠口傳心授,從孩童時期便跟著長輩學唱,一代代延續至今。

圖為團隊成員與苗族阿媽一起拍攝全家福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的非遺傳承帶來了青年群體的關注與記錄支持,也為湖南工商大學的同學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寶貴實踐機會。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不僅提升了自己的非遺文化傳承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還加深了對鄉村振興中文化振興重要性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這次活動也為推動靖州苗侗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助力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回顧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將繼續發揮湖南工商大學的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持續關注靖州苗侗族非遺的傳承與發展,用專業能力助力民族文化的創新傳播,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更多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