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沙坪壩區鳳凰山社區“微型少年宮”里,彩絳飛舞,笑聲陣陣。重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青苗育穗,筑夢同行”社會服務實踐團正帶領社區兒童開展一場以“彩絳繞指,京韻發間”為主題的文化體驗活動。在實踐團成員的帶領下,孩子們用雙手觸摸京劇文化的肌理,讓千年國粹在指尖綻放新的光彩。
京劇探秘:解鎖國粹的“顏值密碼”
“京劇里的穆桂英,為什么頭戴那么華麗的盔頭呀?”活動伊始,志愿者拋出的問題瞬間點燃了孩子們的好奇心。通過圖文并茂的講解,孩子們了解到京劇作為“國粹 的深厚底蘊——它融合音樂、舞蹈、武術等多種藝術,而盔頭作為傳統頭飾,是角色身份的“說明書”:生行盔頭簡潔大方,旦行華麗精美,凈行裝飾夸張,丑行自帶“滑稽標記”。
當講到穆桂英的盔頭“藏著巾幗英雄的氣勢”時,孩子們紛紛瞪大了眼睛。志愿者順勢引出本次活動的核心:“今天我們要做的發箍,就是京劇盔頭的‘迷你童趣版’,讓大家把京劇的美戴在頭上!”生動的講解讓抽象的傳統藝術變得可觸可感,就像打開了一扇通往京劇世界的窗戶。
(課堂現場 實踐團成員供圖)
指尖創作:把“盔頭”變可愛
“現在,我們要用扭扭棒、絨球這些小材料,做一個屬于自己的京劇發箍!”隨著志愿者一聲令下,手工制作環節正式開始。桌面上,發卡、彩色扭扭棒、絨球、膠水整齊排列,等待孩子們的創意改造。
孩子們跟著步驟一步步嘗試:先用扭扭棒沿發卡纏繞出基底,再將多余部分繞成“棒棒糖”形狀的裝飾——有人做了七個,說要像北斗七星;有人做了九個,笑稱是“長長久久”。接著,大家小心翼翼地將這些“小糖果”粘在發卡上,再把對折剪開的扭扭棒彎成小尖角,頂端粘上絨球,仿佛給發箍戴上了“小皇冠”。最后,點綴上珍珠和彩色絨球,原本普通的發卡瞬間變成了帶著京劇韻味的“迷你盔頭”。
“你看我的像穆桂英的鳳冠嗎?”“我的上面有‘小絨球士兵’!”制作過程中,孩子們互相展示創意,志愿者在一旁幫忙調整角度、加固粘貼,教室里滿是專注與歡笑。
(實踐團成員幫助社區孩子完成京劇盔頭制作)
傳承之樂:讓老傳統“活”在日常
活動尾聲,最令人期待的“最佳創意獎”評選開始。孩子們戴著自己制作的發箍上臺展示,有的活潑地轉著圈,讓絨球輕輕晃動;有的認真介紹設計靈感:“我這個是‘美猴王發箍’,上面的尖角是金箍棒變的!”最終,一個綴滿彩色絨球、造型靈動的發箍獲得了大家的掌聲,制作者開心地接過了獎勵玩偶,臉上滿是自豪。
“原來京劇不只是在戲臺上,還能戴在頭上呀!”一位小朋友摸著發箍笑著說。志愿者看著孩子們的笑臉,感慨道:“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覺得傳統文化不是遙遠的故事,而是可以親手創造、日常相伴的美好。當他們戴著自己做的發箍出門時,就是在悄悄傳播京劇的美。”
(社區兒童展示盔頭制作成果)
(合影 實踐團成員供圖)
此次活動,不僅讓青少年在動手實踐中觸摸到京劇文化的肌理,更讓“傳統”與“日常”撞出了奇妙的火花。正如活動初衷:當京劇元素從戲臺走向發間,當老技藝變成小創意,傳統文化便在青少年的心中扎下了根,等待著在未來綻放更絢爛的光彩。(來源:重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