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鷹計劃第五日:以知識為翼,護童心向光而行
時間:2025-07-21 閱讀:
2025年7月19日,“雛鷹計劃”社會實踐隊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進入第五天,圍繞“青春聚力擔使命,鄉村振興踐初心”主題,為孩子們帶來了思政、心理、急救三門特色課程,用知識與關愛為鄉村兒童的成長保駕護航。
在“健行中國”思政課堂上,隊員李思語以“健康中國”戰略為核心,將十九大報告中“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的理念融入教學。她從孩子們的生活場景切入,父母上學前的安全叮嚀、爺爺奶奶的飲食囑托、老師的課堂安全提醒,這些日常細節都是身邊鮮活的健康元素。課堂上,李思語還延伸講解了體育強國的重要意義,鼓勵孩子們養成健康作息、合理膳食的習慣,通過堅持運動為未來成長打下堅實基礎,讓“健康中國”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為什么農民一定是伯伯?警察一定是叔叔?護士一定是姐姐?”帶著這些打破常規的問題,隊員陳詩涵在“破框新生”心理課上,引導孩子們跳出偏見的牢籠。她用生動的描述展現不同職業的真實面貌:田間辛勞的農人用汗水澆灌希望,懲惡揚善的警察用身軀筑起防線,守護生命的醫護人員以責任踐行使命。課堂上,孩子們通過互動分享,寫下自己曾遭遇的刻板印象并“貼標簽”,在實踐中學會拒絕偏見。陳詩涵告訴孩子們:“每個人都值得尊重,勇敢做自己就是最棒的”,讓心理健康成長的理念深入人心。
“生命只有一次,每一秒都彌足珍貴。”隊員王楹與劉聽霄帶來的“救心指南”急救課,以心肺復蘇(CPR)為核心,系統講解了急救操作的關鍵細節:按壓手勢、力度頻率、人工呼吸要點等。她們還特別強調了撥打120的規范——清晰說明病情、地址、聯系方式,保持電話暢通。通過模擬演示與要點梳理,孩子們不僅掌握了基礎急救知識,更深刻理解了“生命至上”的意義。兩位老師希望,這些技能能讓孩子們在關鍵時刻成為生命的守護者。
當日課程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到生命安全,全方位助力孩子們成長。正如課堂上傳遞的理念: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花朵,唯有打破偏見、守護健康、敬畏生命,才能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綻放屬于自己的色彩。
作者:郭思玥 來源:“雛鷹計劃”社會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