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追溯工業歷史、傳承紅色基因,7 月 30 日,材料工程學院組織師生赴西安大華 1935 博物館開展暑期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在學工辦主任王昊與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岳靜的帶領下,學子們通過實地研學,深入了解工業發展歷程,深切感悟紅色文化精神。

西安大華 1935 博物館依托長安大華紡織廠老舊廠房改造而成,通過史料文獻、實物展陳、歷史圖片、場景復原及多媒體互動等多元形式,全景展現了長安大華紡織廠從 “興建創業” 到 “新生發展” 再到 “鳳凰涅槃” 的百年歷程。跟隨講解員的腳步,師生們逐一參觀展廳,認真聆聽這段跨越世紀的工業史詩:從 1935 年建廠時的艱辛拓荒,到抗戰時期支援前線的熱血擔當;從新中國成立后領跑西北工業的飛速崛起,到面對時代浪潮主動轉型的勇毅探索。銹跡斑斑的老機床、泛黃的生產報表、磨損的工作證…… 每一件老物件、每一張舊照片都在無聲訴說著波瀾壯闊的歲月,讓在場師生深切體會到民族工業的堅韌底色與先輩們的奮斗精神

參觀結束后,材料工程學院在博物館內舉行實踐教育基地掛牌儀式,正式將其列為學校實踐育人的重要陣地。博物館負責人與師生們表示,基地的建立旨在讓更多學子近距離觸摸工業歷史脈絡,強化專業認同與社會擔當,同時為實踐教學、科研創新搭建更廣闊的平臺,推動理論學習與行業實踐深度融合。

隨后,岳靜老師以 “從大華歷史看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與民族復興” 為題,在布滿歷史痕跡的紡織車間舊址中,為師生們帶來一堂沉浸式思政課。她立足這片承載著百年工業記憶的土地,緊扣大華近百年歷史脈絡,從歷史縱深與現實維度出發,系統梳理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曲折歷程,深刻剖析工業振興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內在關聯,并以場館展品為鮮活案例,引導同學們深入思考:作為材料工程專業學子,在新時代推進工業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征程中,應如何錨定方向、汲取歷史智慧,勇擔科技報國的時代使
命。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師生們對民族工業的百年變遷有了更立體的認知,更搭建起學院與博物館協同育人的橋梁。未來,雙方將依托實踐基地,在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社會服務等領域深化合作,讓工業記憶成為滋養青年成長的精神養分,共同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