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華僑大學文學院“瓷光云創:瓷小白數字IP共生計劃”實踐團拜訪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林政國大師的工作室開展交流活動。該環節以 “工藝解析 + 文化傳承”為核心,分為制作流程講解、作品賞析與互動交流三個部分。
在工藝講解環節,林大師系統介紹了陶瓷制作的完整流程:從瓷土篩選(強調原料純度對成品質量的決定性影響)、制坯塑形(包括拉坯、利坯等關鍵技藝,需通過長期練習掌握力度與精度),到上釉(涉及釉料配方比例與施釉均勻度控制)、高溫燒制(重點闡釋窯溫曲線對釉色與坯體結合度的影響)。為配合講解,林大師展示了各環節專用工具,團隊對其進行了細致拍攝,直觀呈現傳統工藝的技術細節。
在作品賞析環節,林大師引導團隊參觀工作室藏品,藏品類型豐富,包括菩薩、釋迦牟尼等宗教題材雕塑及船舶造型作品,還涉及十二生肖等動物形態的瓷器。林大師耐心地團隊講解了渡海觀音、魚籃觀音等故事及文化背景,展示了陶瓷深厚的文化內涵,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了瓷器文化的魅力。
交流尾聲,團隊與林大師進行茶話座談,就陶瓷工藝創新、傳統技藝傳承等議題展開探討,定格此次深度交流的成果。
通過本次交流,團隊深刻認識到德化陶瓷并非單純的工藝品,而是承載著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雙重價值的遺產。從技術層面看,其制作工藝是歷代工匠實踐經驗的結晶;從文化層面看,陶瓷作品中的宗教題材、民俗符號,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信仰與生活智慧,實現了民間傳說與工藝美學的有機融合。這種 “技” 與 “道” 的統一,彰顯了傳統工藝的深厚底蘊。林大師在交流中強調 “制瓷如做人,需沉心守正”,其數十年專注于陶瓷技藝提升的堅守,生動詮釋了匠心精神的內核 —— 不僅是對技藝的極致追求,更包含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擔當。
交流過程中,團隊注意到德化陶瓷正面臨 “傳統技藝傳承斷層” 與 “創新轉化不足” 的雙重挑戰。部分現代白瓷作品雖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但在文化表達的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間。這啟示我們,青年群體應成為傳統工藝傳承的 “橋梁”:既要通過系統學習掌握工藝精髓,也要運用現代設計理念與傳播手段,讓古老陶瓷文化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生命力。
(通訊員:丁晗悅 靳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