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清晨,榆林學院“非遺文化炕頭獅”實踐小隊帶著對陜北民俗文化的向往,踏上前往綏德的旅程,開啟了一場以“探尋非遺、傳承文化、服務社區”為主題的“三下鄉”實踐活動。
初識綏德:石韻獅魂入畫來
抵達綏德后,團隊稍作休整便直奔石獅子廣場。剛下車,34根高聳的石獅柱便映入眼簾,它們整齊排列在道路兩側,石獅神態各異、氣勢不凡,獅崖的蒼勁、龍柱的靈動、石城樓的古樸與“石魂”照壁的厚重相映成趣,隊員們無不被這濃郁的陜北石文化震撼,紛紛駐足記錄這獨特的民俗景觀。
隨后,小隊走進綏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館。館內陳列的民間藝術作品琳瑯滿目,剪紙、泥塑、布藝等展品靜靜訴說著綏德人民的智慧與情感。身著傳統黑色外衫的王文瑜老師熱情接待了隊員們,他逐一講解展品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內涵,讓大家在觸摸展品的過程中,仿佛穿越時空,深刻感受到非遺文化的歷史脈絡與溫度。
匠心傳承:炕頭獅泥塑里的非遺密碼
離開傳承館,團隊輾轉來到王維生老師的工作室。推開木門,滿屋的泥塑作品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憨態可掬的人物、靈動鮮活的動物、還原陜北民俗生活的群塑……每一件都栩栩如生,充滿生活氣息。
王維生老師先在室內展示泥塑資料與代表作品,講述自己的創作歷程:從兒時與泥土為伴的熱愛,到拜師學藝的堅守,再到形成獨特風格的創新,他的故事讓隊員們對非遺傳承之路有了更真切的感悟。隨后,王老師帶著大家到室外介紹傳統泥塑工具,從取土、和泥到塑形的工具用途,一一細致講解。回到室內,王老師手把手傳授泥塑技藝:先用高粱桿搭建“骨架”,再用陶泥填補“肉身”,最后精細塑形、上色。隊員們從生疏到熟練,在指尖的揉捏中,一件件充滿創意的炕頭獅泥塑逐漸成型,親身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
社區傳藝:讓非遺走進生活
為讓實踐成果惠及更多人,小隊走進綏德當地社區開展宣傳活動。隊員們準備了精心制作的宣傳資料,向社區學生普及炕頭獅的藝術設計知識與文化背景。課堂上,隊員們講述炕頭獅的民間故事,現場示范泥塑步驟,用專業知識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鼓勵他們發揮想象力創作屬于自己的炕頭獅。
活動尾聲,小隊特別開設了泥塑興趣班,邀請當地居民和學生參與。課堂上,孩子們興致高漲,在隊員們的指導下揉泥、塑形,專注又認真。看著孩子們眼中對泥塑的熱愛,隊員們與王維生老師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夕陽西下,實踐活動圓滿落幕。隊員們帶著親手制作的泥塑作品、滿滿的文化感悟與社區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踏上歸程。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讓學子們深入了解了綏德石獅子文化與炕頭獅泥塑技藝,更在實踐中播撒下非遺傳承的種子,用青春力量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通訊員:韓培)